重陽節(jié)的來歷,重陽節(jié)習俗有哪些?

重陽節(jié)的來歷重陽節(jié)習俗

重陽節(jié),又稱重九節(jié)、曬秋節(jié)、“踏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慶祝重陽節(jié)一般會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nóng)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三節(jié)統(tǒng)稱中國傳統(tǒng)四大祭祖的節(jié)日。重陽節(jié),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jié)又到了。古人把一、三、五、七、九稱為陽數(shù),九為陽數(shù)之最,九月九日就稱為重陽。如今,國家又把此日定為老年節(jié),以示尊老之意,不過,從節(jié)日說,人們?nèi)匀欢喾Q重陽節(jié),因為重陽節(jié)的習俗并不只是尊老。

小時候認識重陽的重要途徑是學習一首唐詩:“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這首詩知名度極高,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句是“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而反映民俗的是“登高”和“插茱萸”。如今,往頭上插茱萸的人恐怕不會多了,但是,登高者卻越來越多,F(xiàn)在豐衣足食,講究身體健康,平時鍛煉身體的人就越來越多,重陽登高者更是人山人海。我們山東泰山還要舉行登泰山比賽,大家奮勇爭先,都要去領(lǐng)略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境。

登高有一個高,尊老也是因為人壽年高,二者都有一個高。那么為什么重陽要登高?重陽與登高有什么內(nèi)在的關(guān)系?傳說和考證大概已經(jīng)有許多了。我們試著從另一個方面即文字的演化方面去看看。

陽,《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對它的解釋是“我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中貫通物質(zhì)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之一(與陰相對)。”

陽是一個簡化字,繁體字也就是過去的正式寫法是“陽”,同樣,陰的繁體字寫法是“陰”。其實,在陰陽這個意義上的陽字,古人更早的寫法是“昜”(注意,不是易,比易中間多了一橫)。《說文解字》上說它“從日一勿”,中間是一,上面是日,太陽,下面是勿,勿的原義通俗地說是“彩旗飄揚”。

您看,太陽高掛當空,下面彩旗飄揚,是不是很陽光、很向上、很健康的樣子。所以,純陽的卦是“乾”,乾象征著天,《周易·乾卦》說:“天行健”。這就是上面所說“我國古代哲學”中的“昜”(與“侌”相對)。

《說文解字》:“昜,開也。從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強者眾貌。”《周易·系辭》“辟(闢)戶謂之乾”,把門打開,陽光進來,這就是“昜”。陽光燦爛,彩旗飄揚,就是“飛揚”。長、強、多,這些都標志著“昜”。

最最“昜”的東西稱為“大昜”(太陽),也就是“日”。古人只稱日,“太陽”是陰陽學說出現(xiàn)后,陰陽家們對于日的稱呼。后來也不曉得什么原因,就流傳下來了。后代語言中除了固定的詞語之外反而很少稱太陽為“日”了,只有口語中還保留著“日頭”、“日頭爺”的說法(實際上,很多口語都是非常古老的,無論的發(fā)音還是字義都保留下古人的遺跡)。相反,陰陽家稱“月”為“太陰”的說法卻并沒有在口語中流傳,人們只稱“月亮”(也有的地方稱“亮月”)。

陽和昜最早并不是同一個字。陽多了一個“阜字旁”,阜表示高高的土山。所以陽的意思是“高明也”,又高又明亮,與“闇”(暗)相對。

所以,山的南面被稱為“陽”(由此引申至“水之北”也就是河流的北坡)。如衡陽在南岳衡山的南面,洛陽在洛水之北。

所以,凸出來的東西稱為陽。例如,我們在石頭上刻印章,突出的字稱為“陽文”,凹下去的文字稱為“陰文”。由此,又可以引申出顯露在外的稱陽,隱蔽在下的稱陰,如有成語陽奉陰違。

總之,昜是哲學概念,與陰相對,又有飛揚、長、強、眾等含義。而陽是高而明亮,又是突出的。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兩個字就合二為一了,昜字基本上沒有人用,都寫為陽,最后簡化為陽。

這樣,陽字本身就都含有了“高”、“明”、“飛揚”等等意義,古人登高,就可以追求陽光,就以為可能更接近太陽(比較夸父追日,登高似乎更現(xiàn)實)。所以,登高求日,實際上就可能隱含在造字之初。而重陽登高的歷史也可能是非常非常悠久的。

昜字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人單獨用它了,但是,歷史上人們用昜做偏旁,卻造出來了不少字。

責編:微科普

分享到:

>相關(guān)科普知識

日本女v片一区二区,公侵犯人妻一区二区,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2区,91久国产成人在线观. www.sucai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