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與防震減災科普小知識

  為什么會發(fā)生地震?

  在揭開地震之謎的過程中,伴隨著豐富的想象,產(chǎn)生種種神話與傳說。

  大約在12世紀,日本古歷書上有所謂“地震蟲”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書談及鯰魚與地震的關系時,認為大鯰魚臥伏在地低下,背覆著日本的國土,當鯰魚發(fā)怒時,就將尾巴和鰭動一動,于是造成了地震。我國古代對地震這一特殊災害,也有專門描述。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地低下有一條大鱉魚,馱著大地,時間久了就要翻一翻身,于是大地就抖動起來,鱉魚翻身就是地震了。

  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對地震認識從神話中走出。古希臘的伊壁鳩魯認為地震是由于風被封閉在地殼內(nèi),結果使地殼分成小塊不停地運動,即風使大地震動而引起地震。隨之出現(xiàn)了盧克萊修的風成說,即來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風和空氣的某種巨大力量,突然進入大地的空虛處,在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騷動并掀起旋風,繼而將由此產(chǎn)生的力量噴出外界,與此同時,大地出現(xiàn)深的裂縫,形成巨大的龜裂,這便是地震。再有亞里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突然出現(xiàn)的地下風和地下灼熱的易燃物體造成。

  20世紀伊始,科學家們開始深入研究地震波,從而為地震科學及至整個地球科學掀開了新的一頁。相繼提出比較有影響的假說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內(nèi)部不斷積累的應變能超過巖石強度時產(chǎn)生斷層,斷層形成后,巖石彈性回跳,恢復原來狀態(tài),于是把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出來,引起地震,這是所謂“彈性回跳說”;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澤武雄提出地下巖石導熱不均,部分溶融體積膨脹,擠壓圍巖,導致圍巖破例產(chǎn)生地震,這是所謂“巖漿沖擊說”;三是美國學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質在一定臨界溫度和壓力下,從一種結晶狀態(tài)轉化為另一種結晶狀態(tài),體積突然變化而發(fā)生地震的“相變說”。

  雖然,地震之謎迄今沒有完全解開,但隨著物理學、化學、古生物學、地質學、數(shù)學和天文學等多學科叫交叉滲透,深入發(fā)展,使地震學科取得長足的進步! 

  地震與防震減災小知識

  1.地球內(nèi)部結構如何?

  答:地球內(nèi)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2.什么是地震?

  答:地球內(nèi)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或人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動叫地震。

  3.什么是震源?

  答:地球內(nèi)部發(fā)生地震的地方。

  4.什么叫震中?什么叫震中距?

  答: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點稱為震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點的距離稱為震中距。

  5.什么是震源深度?何為淺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答:從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叫震源深度。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內(nèi),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里,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的為中源地震。

  6.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那些地方深源地震多?

  答:1934年6月9日的印尼蘇拉西島東的地震,震源深度達720公里

  深源地震在環(huán)太平洋深海溝地區(qū)最多,我國東北部有深源地震、臺灣以東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動。

  7.根據(jù)成因可將地震分為幾種?

  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類。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動,水庫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8.何為構造地震?有何特點?

  構造地震是由地球內(nèi)部構造運動導致巖層斷裂而引起的天然地震,與地質構造體系關系密切,多分布于地下5

責編:科普知識網(wǎng)

分享到:

>相關科普知識

日本女v片一区二区,公侵犯人妻一区二区,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2区,91久国产成人在线观. www.sucai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