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酒靠肝臟里的“酶”,可是“酶”是蛋白質(zhì),從嘴巴里吃進去就被消化了。
近幾年,江湖上出現(xiàn)了一些人,他們號稱“千杯不醉!”他們就是“4斤哥”“5斤哥”與“6斤哥”!
近幾年,全國各地都在嚴抓酒后駕車,因為醉酒駕車坐牢的也不乏其人。有的人因擔心貪杯后被查“酒駕”,也有的人害怕飲酒過多而傷身,開始紛紛尋找辦法。各種各樣宣稱能夠“加速解酒、保肝護肝”的解酒藥悄然出現(xiàn)了。

解酒藥
在網(wǎng)上搜索“解酒藥”后,各種冠名為“喝不醉”、“酒寶”、“酒侶”等各種各樣相關(guān)產(chǎn)品的鏈接便撲面而來。點入其中一種名為“酒靈芝”產(chǎn)品的網(wǎng)頁,上面赫然寫著“喝酒不傷身,開車不扣分”、“20分鐘增強酒量,千杯不醉”等宣傳口號格外醒目,那么問題來了,這些解酒藥真的有那么神奇的療效嗎?如果真的可以,那以前在網(wǎng)上出現(xiàn)的所謂“4斤哥”、“5斤哥”與“6斤哥”是不是都服了這些神奇的藥物了呢?

6斤哥
解酒藥的種類多樣,主要為藥片、膠囊、口服液等形式;產(chǎn)品的成分也紛繁不一,既有以葛根、枸杞子、靈芝等中藥為主的產(chǎn)品,也有以蛋白粉、氨基酸、維生素、泛酸鈣等為主要成分的“解酒藥”;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
那么,這些“解酒藥”到底能不能解酒?
從醫(yī)學的角度看,還沒有一種真正的解酒藥。人體主要通過肝臟、皮膚和呼吸系統(tǒng)三大途徑代謝酒精,其中肝臟最為重要——大家都知道喝酒傷肝的道理。酒精進入人體后,乙醇脫氫酶負責把乙醇(也就是酒精)氧化成乙醛,這是整個反應(yīng)的第一步。乙醛能夠讓人醉,所以,必須趕快把這些乙醛轉(zhuǎn)化為別的東西,這個時候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再把乙醛氧化成乙酸(有的人喝酒以后會臉紅,這是乙醛脫氫酶出了紕漏,該人基因有點異常,肝里的乙醛脫氫酶太少,導致乙醛過多蓄積所致,乙醛比乙醇毒辣多了,一丁點量就能讓人醉態(tài)連連,表現(xiàn)為面紅耳赤、頭暈?zāi)垦,有些人酒量大,其實是這種乙醛脫氫酶相對夠用而已,而乙醛脫氫酶少的人,酒精不能被快速代謝,引起乙醛蓄積。)因此大家可以看到,要想不醉,就是需要乙醛脫氫酶在肝臟中大量產(chǎn)生,把乙醛氧化——這一過程是一個緩慢的生物化學反應(yīng),在人體中是不能迅速完成的!
從這個生物化學的機理來看,市場上的“解酒藥”本身都不包含這種“乙醛脫氫酶”,即使“有酶也不行”(酶是蛋白質(zhì),吃進去就會消化,不能繼續(xù)成為酶起到解酒的作用)。所以當酒精進入到血液循環(huán)后,是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把酒精含量降下去的。在目前的臨床中,為緩解嚴重的醉酒癥狀,一般會采用靜脈輸入葡萄糖或生理鹽水的方法。
可能有的讀者會問,那我可以不可以吃了“解酒藥”,然后在肝臟中產(chǎn)生“乙醛脫氫酶”呢?對于這一點,還沒有相關(guān)的文獻進行研究報道,因為人體代謝是一個十分復(fù)雜的過程,對這一部分需要用液相色譜與質(zhì)譜聯(lián)用的技術(shù)做進一步藥代動力學的探索(一般來說,酶常是藥物的作用靶點,但在人們用的作用于酶的藥物中,只有酶抑制劑——這個藥物使酶的作用減少;藥物學中還未見有酶的促進劑的說法。在體內(nèi)適宜的溫度和酸堿度下,酶的能力已是最大。我們可能無法通過吃藥再使體內(nèi)酶的能力增加。很多藥廠聲稱能增加乙醛脫氫酶能力的產(chǎn)品未能提出實驗報告)。
因此,酒量的大小,由體內(nèi)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多少來決定。而這兩種酶的多少,是先天形成的,目前沒有任何手段能增加這兩種酶的分泌。
“根本沒有真正能解酒的靈丹妙藥!”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感染科主任醫(yī)師尚佳說,市面上的“解酒藥”,無論中藥西藥,都不存在徹底的解酒作用。
對于一些經(jīng)常因工作、應(yīng)酬等原因確實非喝不可的人來說,要以不喝醉為度,可記住一些小方法。比如在飲酒前半小時喝點酸奶或牛奶,可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飯桌上先吃一點主食也能起到防護的效果;并且不要喝快酒,否則會增加肝臟負擔;酒后多喝水,還可吃些具有利尿效果的水果。
責編: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