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科學儀器,就沒有科學。從胡克顯微鏡到哈勃望遠鏡,科學儀器是現代科學知識生成的重要平臺。但并不是人人都有機會使用科學儀器,工業(yè)或學術機構中擁有良好實驗條件的人員通常會獲得優(yōu)先,而普通人員則很難參與相關研究,這就阻礙了科學的進步與普及。
發(fā)展中國家、基層社區(qū)組織的科研人員以及公民科學家們要費盡心機才能獲得、維持必要的科學設備以滿足他們的研究需要。
科學對普通人員的排外性造成了科學研究變得越來越精英主義,只有少數人可以決定哪些項目有研究價值。比如,科學界對許多熱帶疾病以及非洲自給作物研究的忽視就表明那些缺乏科學資源的地區(qū)在全球科學界影響甚微,他們的關切往往得不到充分響應。
與此類似,公眾對科技透明的關注與期望也很可能被忽視。美國水力壓裂的研究已經從美國能源部獲得了1.37億美元的經費。盡管公眾對水污染問題的呼聲極高,但目前還未開發(fā)出適用于社區(qū)的空氣和水質監(jiān)測技術,而公眾從相關行業(yè)獲取數據也是異常艱難。將科學囚禁于象牙塔或行業(yè)內嚴重限制了科學的應有效能。
開放科學實驗設備
科學實驗設備的開放運動以科學設備為起點,打破了既有規(guī)范的限制,旨在為科學創(chuàng)造多樣的可能與未來。他們提議有關科學儀器的計劃、方案、材料清單等應該共享,并且易于獲得,能夠被復制,F實情況是很多科學儀器都被申請為專利,不提供完整的設計信息,因而一旦損壞很難修復,這也限制了科研人員的創(chuàng)造性以及科學儀器的定制化服務。
出于對低成本科學儀器匱乏的失望,“面向每個人的海洋學”項目最近眾籌了一款開放式的海洋傳導性、溫度和深度監(jiān)測儀(CTD)。CTD是海洋學研究的重負荷機器,通常要花費幾千美元。而“面向每個人的海洋學”項目獲得同等數據的成本只需300美元,并且這些計劃和數據通過GitHub網站向公眾開放。我們不妨將開放CTD儀視為一件精美的T恤衫,我們可以花40美元來買一件,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錢,但是我們有縫紉技術和時間,我們可以只用5美元買來織布等材料然后自己制作成T恤衫,甚至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品味進行適當地改造。
低成本只是開放科學設備的一項目標。位于瑞士日內瓦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開創(chuàng)了一項開源硬件許可的項目,使得大規(guī)模的開放式合作成為可能。“白兔”項目便是其中一例,“白兔”是一個能夠遠距離精準同步信號的電子控制器。該控制器能夠讓世界上最大的幾個粒子加速器協(xié)同工作。更重要的是,它對所有人免費開放,此外,它在智能電網的設計方面也有新的貢獻。
平等還是公平?
開放式CTD儀,以及“白兔”都是基于平等理念建造而來的,即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使用科學儀器的途徑。然而有能力獲取儀器并不意味著公平,因為它并沒有解決科學創(chuàng)造者的不平衡問題。而這一問題是異常嚴峻的,2015年《衛(wèi)報》的一則報道指出非洲的知識產出只占全球的1.1%,最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也顯示全球只有28%的研究人員是女性。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女性研究者占到整個研究人員的一半。
為解決這一問題,幾個女權主義實驗室便創(chuàng)立和使用了開放實驗設備。比如公民環(huán)境行動研究實驗室(CLEAR)就是位于加拿大紐芬蘭的一個海洋污染女權實驗室。GynePunks是位于西班牙巴塞羅那的“生物黑客”團體,他們引領著“自己動手”婦科醫(yī)學的前沿。
這些實驗室不僅僅將更多的女性研究者和科學家-發(fā)明家們引入科學研究中。他們還將公平置于平等之上,他們意識到當人們從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教育、政治背景下開始科學研究時,一視同仁地來對待他們并不能克服這些不同。他們通過對研究重點的選擇與進行,判定何種知識是合理的,以及科研設備的制作與分配來改進科學研究。
超越實驗室
有一些團體嘗試將科學搬出實驗室,搬到那些平常不會產生科學的地方與框架內,他們也為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比如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fā)生后,墨西哥灣地區(qū)失望的美國民眾便組建了一個名為“公共實驗室”的環(huán)境科學社區(qū)。當時,要獲得關于漏油對當地危害的精確、及時、公開、高分辨率的數據幾乎不太可能,一方面漏油區(qū)的飛行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衛(wèi)星又相隔太遠而無法提供高精度的細節(jié)信息。所以公民科學家們就將照相機固定在氦氣氣球上進行拍攝,然后將照片拼接在一起。這樣的工具開放而又方便,這些研究都是由本地居民所做,當然也是為了本地居民。
與此類似,一個名為“Lifepatch”的印度尼西亞公民藝術、科學與技術組織也利用低成本的方法和開放的儀器,比如攝像頭顯微鏡等進行相關研究,而這種做法也根源于印度尼西亞的集體文化。有關日常生活、日常需求的問題驅使當地社區(qū)就河水質量、受火山噴發(fā)影響的土地生物恢復,安全發(fā)酵等問題與當地學術界進行合作研究。
所有這些創(chuàng)舉均展示了某一確切地區(qū)、某復雜傳統(tǒng)文化、某一種族、某一研究問題背景下特定科學的價值,而非適用全球、適用于每個人的科學。我們需要致力于推動公共的、自下而上的、合作的科學研究,而非區(qū)域的、所有權的、機構的、以西方為主導的個人主義科學研究。
這對于知識在何處產生、由何人參與,以及將產生何種知識有著重要意義。開放科學儀器將為科學創(chuàng)造新的未來。
責編:科普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