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么喜歡“逼孩子”?

 

(“小壞蛋”在滑冰時摔倒了,在小朋友們的幫助下爬起來了)

 

如果按照孔子的說法,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則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莊子便“逍遙游”去了——怎么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就沒有“逼”的源頭。然而,后世者妄用孔孟之道,所謂“孩子不打不成器”,不去逼他(她)是成不了才的。

盡管現(xiàn)在都到2016年了,相去公元元年都快過了2016年,人類早已飛向了太空,建立了地外文明,可是中國人骨子里在想什么呢?非富即貴,就是說,當不了富翁,也得做個權(quán)貴。所以,孩子們學習的目的很明確,功利色彩之濃不言而喻。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生怕孩子沒有一技之能,將來難以獨立于世。而孩子童年的快樂、少年的情懷、青春的夢想,等等,都似乎只能按“既定的目標”來。中式思維,并非孔孟之罪。孔子和孟子成長的過程,仿佛也是開放式的,譬如他的“窈窕淑女”。

說起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都是被“逼”的,當然此“逼”非彼“逼”,把人“逼”到了墻角,自然會起來“造反”——現(xiàn)今青少年的逆反心態(tài),何嘗不是被“逼”出來的呢?!

八九歲的孩子跳樓,十七八歲的孩子也跳樓,為什么?過去的四五年間,我身邊這樣的事例已不下四五起了,有誰真正在意過?又有誰為之改變過?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包括我們自己在內(nèi),仍然要通過各方面的學習修繕自我,直至生命的終結(jié)。我們都不是完美的,孩子當然也一樣。要允許孩子有不足,允許孩子犯錯誤,允許他們有自我的判定權(quán)——相信孩子就是相信我們自己,生養(yǎng)了他(她),更要懂得珍惜與他(她)一起成長的美好時刻。

人類最大的錯誤在于,我們不希望我們有錯誤。所有的家長都是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學會“進步”的,可以說,是孩子完善了我們的人生,或者不足。對于孩子,我們是示范者,是引導者,是呵護者。能否用光明照亮他(她)的前途?關鍵在我們怎么做。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話是有道理的,我們應該經(jīng)常提醒自己,不要“逼”孩子做我們都做不到的事,不要“利用”他(她)對我們的“愛的信賴”。孩子是我們的,但更是“世界”的,所以“道法自然”也沒有錯——順勢而為地引導孩子向前進,一天一天地好好成長,學會快樂,學會思考,學會為他人著想,肯定比“逼上梁山”的好!

莊子幻想過得“逍遙”,我們渴望活得自在,這些并非遙不可及。此生此世,只要是我們愿意去做的,努力了,總會有所收獲。

這樣走下去是一條路,那樣走下去同樣是一條路,不是歪路、邪路就好。路,終須孩子自己走,我們也一樣,走過了方知好不好——凡是地上的路,或者走向太空的路,正因為有人去走,所以才成了“道”。

不管我們放不放手,孩子終歸會自己選擇,最好的“教育”也在于:讓他(她)獨立行走。

這是才子說的——謹以此文紀念九一八。

責編:微科普

分享到:

>相關科普知識

日本女v片一区二区,公侵犯人妻一区二区,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2区,91久国产成人在线观. www.sucai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