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棒的書評像是高質量的書信:清晰、風趣、引人深思。那么,科學圖書的評論有何特殊之處嗎?
閱讀科學圖書不同于閱讀漫畫書,總要費些勁的,像是爬山。美國科普雜志《美國科學家》的資深編輯安娜.萊納.菲利普斯認為, 書評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對作品的內容進行評價,開辟一個窺視作品的窗口,窺視之后我們就能較迅疾地做出決定:這座山爬不爬?如果窺視的過程也是讓人愉悅的,那就更好。她曾經采訪了兩位著名科普作家兼書評家,兩位暢談了對科學書評的感受。
著名科普作家卡爾.齊默(其著作翻譯為中文的有《演化:跨越40億年的生命記錄》、《萬物身刻:文藝并潮牌的科學符號》等)認為, 科學圖書的評論像是一個大講臺, 人們可在此就一些重要問題進行深入辯論。比如,Jonah Lehrer有一本書是討論創(chuàng)造力的,心理學家ChristopherChabris發(fā)表評論文章對此書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但是,這里的批評并非只是指責作者,他就科學與確定性之性質作了令人信服的討論。若不是寫書評,他還不容易找到那么大的讀者面來發(fā)言。
另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菲利普. 曼寧說,新書之多確實像是滾滾大潮,公眾只有通過書評,才能篩選出他們也許想要讀的東西。他本人每周編寫一期Science BookNews(科學圖書評論),介紹能夠入他法眼的最新科學圖書,就是想為讀者提供些許幫助。齊默也在做類似的事。他發(fā)現(xiàn),純電子書中的優(yōu)秀科學圖書并未像同等質量的紙本書那樣受到讀者的應有關注,于是,它與一些志同道合的科學家和科普作家一起創(chuàng)辦了一個網站叫Download theUniverse(下載大世界),專門介紹值得下載閱讀的純電子書。
曼寧還為報紙撰寫科普圖書的評論。他覺得,科普圖書評論有三要素:提綱挈領地概括圖書的科學內容;點出圖書的新穎之處(如果確實有新穎之處的話);對圖書涉及的科學內容作出質量評估。該書屬于對陳舊內容的嶄新包裝嗎?有什么新東西嗎?最重要的,書中介紹的科學內容靠譜嗎?要回答諸如此類的問題。有的科普圖書作者抓住一點點證據就進行不著邊際的推論,偏離科學態(tài)度太遠。
他特意指出,其實,選擇哪些書來加以評論,才是書評的最最重要的任務。他喜歡選擇新意迭出的書來評論,這樣他的多數書評都是表揚為主。他覺得,對質量差的書,根本不值得評論。但是,有些大牛(如E.O. 威爾遜和理查德. 道金斯)寫出來與其名聲不相稱的著作,他倒要批評幾句。
曼寧本人喜歡閱讀科學家寫的書評,尤其是《今日物理學》和《美國科學家》這兩種科普雜志所刊登的書評文章。他覺得,科學家寫的書評時常出現(xiàn)的毛病是,抓住某個枝節(jié)問題與被評論圖書的作者糾纏不休,反而疏于對全書概貌的交代。齊默說,他本人偏好閱讀生物學和科學史的圖書,報紙和通俗雜志對這類圖書的評介較少,于是他主要關注《自然》雜志的書評和一些書評博客。
能人都是忙人,那么,寫科學圖書評論文章值得嗎?齊默的感受是,“將打動我的書介紹給別人”是值得的,是科學作家應盡的義務。曼寧說,寫作書評的過程也是與那些新奇有趣的想法親密接觸的過程,值得。
責編:微科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