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遇到倫理--中國科學家引起的爭論

      2015年底, 中山大學生物學家黃軍就博士(Dr. Huang Junjiu)成為了Nature 2015年度十大值得關注人物之一, 稱他為胚胎編輯(EmbryoEditor)。原因就是今年4月份Protein & Cell (以下簡稱P&C)發(fā)表黃軍就博士課題組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的論文. 進行基因編輯的工具CRISPR-Cas9同時被列為Science 2015年度技術突破. 

1、黃軍就博士的研究 

2015年初, 中山大學黃軍就博士利用最新的基因編程技術CRISPR/Cas9修改了珠蛋白基因, 該基因突變會導致地中海貧血病, 這是一種可致命的血液遺傳性疾病. 黃博士的課題組希望通過對這一基因進行修改, 實現(xiàn)對地中海貧血這一遺傳病的基因治療. 黃博士在論文中指出, 利用DNA編輯成功率大約為30%, 使用這種技術應該小心. 這一研究論文最初投給NatureScience等重要期刊, 但由于修改人類胚胎基因存在倫理學爭議, 論文被拒稿(不過NatureScience否認這一說法). P&C非常迅速地采用了該文章, 從該雜志的網(wǎng)站上可以看到該文章330投稿, 4月1就接受了!

2、對編輯人類基因的不同觀點

P&C的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家團隊首次成功修改人類胚胎的DNA, 也是世界上的首次報道, 這一研究受到國內(nèi)許多科學家的贊揚, 但卻在西方引起爭議和批評[4,5]. 清華大學教授陳國強院士表示, 有的批評意見過于武斷. 如果完全滿足批評者的所有要求, 有關人類胚胎的研究就完全不能做了. 這一領域研究突破最終會惠及所有人, 人類DNA修改就是一把鑰匙,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許多疾病治療方法, 幫助人們提高健康和延長壽命. 

哈佛大學醫(yī)學院George Church教授同意暫;蚓庉, 并且表示只有“安全問題被解除, 人們達成基本的共識”才能重啟研究. 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NIH)主任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則明確宣布NIH不支持關于編輯人類基因的研究. 柯林斯領導完成[上海大學1] 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Genome Project, HGP), 后任NIH的主任, HGP引起的生命倫理學(Bioethics)爭論有深切的體會和認識. 

MIT的張鋒博士(Dr. Zhang Feng)Nat Biotechnol 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在生物學方面, 我們對于基因組中的一些改變有可能會如何影響生物功能仍知之甚少. 除了少數(shù)已知致病的突變之外, 我們無法預測任何特定的遺傳改變會在細胞或生物體中造成的生物學后果. 他認為, 仔細評估生殖細胞編輯的倫理學意義非常重要.

3、生命倫理學的原則

那么僅就黃博士編輯人類胚胎這樣事件來說, 是否涉及到生命倫理或醫(yī)學倫理的相關原則呢? 筆者認為, 至少涉及以下幾點:

() 知情同意即任何關于人類的生物材料的研究必須得到所有者的同意. 同樣即使是黃博士所說的廢棄胚胎, 也應該得到原所有人的同意才能使用. 就像人的腫瘤組織, 器官的使用或捐獻必須得到當事者的同意,或者是推定同意.

() 風險收益比也就是基因編輯的收益遠遠大于對人體的損害. 這一點恰恰是大家擔心的, 我們目前的技術手段無法保證每個基因編輯都成功, 而人的生命健康是最寶貴的. 

() 胚胎細胞研究的時限  人類胚胎細胞的研究不超過14 d (2). 其實這一時間的規(guī)定是由中國科學家制定的并得到了國際倫理委員會的認可. 

4、結語.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博士(Dr. George Fu Gao)認為: 黃俊就博士論文這一事件, 我們需要總結很多, 包括生命科學技術與生命倫理學的討論,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界的話語權等等, 重要的是中國科學家有能力, 有信心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造福人類, 探索復雜科學問題. 

胚胎和生殖細胞中進行基因編輯的安全和倫理學討論仍然在繼續(xù). 我們認為不管這種在人類胚胎進行的特殊實驗的最終命運會怎樣, 以及人類對胚胎DNA編輯的  觀念發(fā)生何種改變, 但倘若這樣的研究有望消滅遺傳疾病, 不應因噎廢食. 因為無論科學發(fā)展到何種階段, 它始終是一把雙刃劍, 科學家們合理地利用、造福人類才是關鍵.

責編:微科普網(wǎng)

分享到:

>相關科普知識

日本女v片一区二区,公侵犯人妻一区二区,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2区,91久国产成人在线观. www.sucai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