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隨著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公眾更加注重如何活得更健康。于是,科學知識的普及變得尤為重要。傳媒界和科學界雖風馬牛不相及,但在科學普及這一主題上,他們卻表現(xiàn)得百喙如一。任何有職業(yè)操守的記者和有責任心的科學家在不損壞其編輯自由權和專業(yè)成果的基礎上,努力讓公眾獲取準確信息,并且讓公眾根據(jù)這些信息作出自己明智的抉擇。那些有失準確性或者誤導人的信息很容易對弱勢群體造成傷害,甚至可以引起公眾的一系列不理性作為。
設想,假如你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即將被采訪到一個關乎公眾身體健康的研究成果,又或者你是那個采訪科學家的記者,當你面對一群對科學領域并不了解甚至恐慌于癌癥,疫苗等風險這類話題的觀眾時,怎樣能讓他們以舒適且理性的心態(tài)從容地接受這些科學知識?這便是這個傳播指南最重要的意義。
這份指南是由英國社會問題研究中心(Social Issues Research Centre)與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and the Royal Institution of Great Britain)聯(lián)合編寫的。兩個機構聯(lián)合舉行了一場關于公眾科學與健康知識普及的論壇,特邀杰出科學家、全科醫(yī)生、醫(yī)學專家和媒體代表出席。這場論壇充分展現(xiàn)了媒體部門自由評論和編輯的權利。論壇制定的指南特別強調,媒體工作者有一個首要的義務,即清楚地區(qū)分事實和推測,不可妄加評論。同時,科學家也有同等義務,并對自己的科研成果負責。
沒有一份指南是“完美無瑕”的,它們的涵蓋范圍是有限的,這點毋庸置疑。因此,社會問題研究中心,皇家學會將根據(jù)同媒體和科學界研究人員的持續(xù)咨詢,不時地考慮對指南進行修訂和補充,以便得到更為規(guī)范的指南。通過這種開放和友善性交流的過程,我們非常希望不僅能夠得到更加有說服力和準確性的健康和科學問題報告,而且能夠極大改善科學家和媒體之間的工作關系。下面通過面向媒體工作者和科研人員兩方面予以解釋。
媒體傳播指南
紙質和新聞廣播媒體指南是以現(xiàn)有的業(yè)務或指導原則(如新聞投訴委員會和廣播標準委員會的原則)為基礎,應用于健康和科學報道的研究指南。
盡管大多數(shù)記者力爭科研報告的準確性,但是有些情況下,雖然研究的細節(jié)和研究成果是準確無誤的,仍無法消除新聞報道時會產生誤導的風險。媒體在對有限數(shù)據(jù)進行收集整理時,可能會有偏向性地選擇一些數(shù)據(jù)來掩蓋一些有駁斥性的研究結果,從而出現(xiàn)一些失真陳述。
盡管指南不能確保“萬無一失”,但以下規(guī)則可以提高準確性,減少虛假陳述。
1.來源可靠
由一些與科學和健康相關的前沿期刊進行評審(當然并不是百密無一疏)的過程能夠提高科研成果的可信度。當然還應考慮參與調查的研究所等學術機構的聲譽,以及相關科研人員的專業(yè)資格。當一項研究的作者沒有出版過相關成果,媒體應該多加留意一些。但是,這些聲望和資歷不能作為研究報告是否有價值的唯一判斷依據(jù)。
研究報告應言簡意賅地說明科研人員之間的從屬關系和利益。這不僅適用于附屬于公司或一些貿易組織的研究人員,同樣也適用于一些慈善機構或者社會其他科研人員。
當然也應該對科研人員的專業(yè)證書進行深度評估。相關學術機構的新聞處,如皇家學會和皇家科學院,可以就這個問題給予指導。
2.研究方法嚴謹
雖然同行審查過程旨在清除研究報告中存在的缺陷,但一些尚未發(fā)表的報道,會議文件或新聞發(fā)布會的發(fā)言卻不在審查之列。因此,記者們應該大膽提出一些反饋建議和問題,例如是否進行了對照實驗?樣本量是否足夠證實相關的結論?研究方法是否得當?通;卮疬@些問題都需要專業(yè)知識和研究經(jīng)驗,可私下和專業(yè)的科研人員進行磋商和交談。
3.成果精確
在健康研究領域,一些耳目一新的“突破”出現(xiàn)的頻率少之又少,更多的情況是對于現(xiàn)有的知識和理論體系的一個拓展。所以一旦出現(xiàn)與現(xiàn)有理論體系背道而馳的觀點時,媒體需謹慎對待。當調查結果與以前的理論不一致時,建議媒體在報紙報道的前幾行或廣播新聞中明確地說明。同時記者們應該努力征求相關領域“科學大咖”的意見,以進行求證。
4.合理評估研究成果的價值
任何一項研究成果都有其相應的價值。如果科研成果中出現(xiàn)以下表述:
1)是初步的或不確定的;
2)與以前的研究結果顯著不同;
3)似乎與主流科學觀點相矛盾;
4)是基于小的或無代表性的樣本;
5)從動物研究推廣到人類研究;
6)僅發(fā)現(xiàn)了統(tǒng)計相關性。
一般情況下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明確的結論。所以媒體工作者在報道時應該對這些情況予以說明。
在媒體報道中使用術語“link(關聯(lián))”是一個常見的陷阱,可能會產生誤導。單獨的兩個變量進行統(tǒng)計不存在因果的關聯(lián)。媒體工作者一定要避免使用類似“紅肉導致癌癥”這樣的“標題黨”來報道研究中無相關性的兩個變量。在證明因果關系之前,通常需要大量的證據(jù)和理性化的分析。
5.避免誤導公眾
許多期刊論文會對某些相關變量引起的風險進行報道。這些通常以百分比或優(yōu)勢比來表示。然而這些比例解釋有時存在偏差。例如,某種疾病的風險增加30%看起來令人驚駭,但如果詳細說明具體情況便不會引起公眾的恐慌。比方說一種疾病相當罕見,10萬人口中有1人患病,風險增加30%,那么,100萬人里就有3個人患病。這樣一來,似乎30%并不可怕。所以說媒體工作者應該謹慎地引用這些數(shù)據(jù),確有需要時應詳細地說明情況,給公眾以正確的引導。同樣的原則適用于“治療”方面,不要過分夸大“可治愈性”以免對患者及家屬造成傷害。
可以將這些風險數(shù)據(jù)和公眾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情況進行類比,比方說,某項報道中某藥物風險是否可以與穿過馬路、洗澡或玩滑翔機時被閃電擊中的風險進行比較?這樣做的目的是提供一個有意義的標準,有助于人們對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決定。
當研究遲遲不能確定某種現(xiàn)象(例如食物中某種特定成分或者食物保質期)存在的潛在風險,并給出相應的數(shù)據(jù)時,便會大大增加報道失真的可能性。受過專業(yè)訓練和有職業(yè)操守的科學家們不會輕易宣稱任何事情都是“絕對安全的”。但是,記者不應該把這種不愿意宣稱看作是一種模棱兩可的表現(xiàn)。從人們的常識角度看,未提及風險的就是“安全的”,雖然有時科學家會規(guī)避這一術語。
6.預測報道產生的影響
盡管有許多媒體報道遵循指南提出的建議,但是仍有一些不計后果的報道促使公眾產生了一些偏激行為,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例如,據(jù)估計,1995年公眾對某種類型的口服避孕藥的恐慌導致了數(shù)以千計的意外懷孕和超過29,000次墮胎。最近對麻疹疫苗的恐慌導致免疫率下降,可能低于預防麻疹流行時期的水平。在這兩種情況下,“源頭”(研究團隊)必須承擔大部分責任,但更需要意識到,媒體報道需要謹慎對待(例如時刻關注藥物存在的風險,并注意實際麻疹疫苗防治數(shù)據(jù)與發(fā)表的數(shù)據(jù)是否相符),才能傳播給公眾可以信賴的訊息,而不至于引起大范圍恐慌。
由“奇跡治療”(卻以失敗告終)的報道造成的傷害和痛苦比公眾無根據(jù)的恐慌更難預測,所以無端地給患者希望也是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因此,記者應該在他們的報道中突出指明醫(yī)學進展的局限性。例如,他們應該提供某種新的藥物/治療/疫苗的最佳治療時機。如果條件允許,甚至可以說明新藥是否僅在疾病的早期階段有效。這樣可以給公眾一個自主決策權。
7.提高專業(yè)記者和編輯的素質
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報紙以及廣播平臺都有專業(yè)的編輯和記者,其作用是提供科學和健康問題的知情報道。他們的學術背景、與學術界專業(yè)人士交流的能力,都是為了能夠盡量避免出現(xiàn)嚴重不屬實和錯誤的報道。但是某些印刷媒體,有時會被編輯刻意地“撇開”一部分存在爭議的熱門話題,如轉基因食品。
雖然編輯有權在這些問題上追求自己的主見,并且代表公眾的想法,但他們更有義務將這些科學問題與公眾的“不科學”想法區(qū)分開,站在科學普及的高度上。
8.重視審校者的作用
報紙上的報道中,有時,標題和圖片標注并不是由作者加的,而是由審校者(sub-editor)補充的。這樣一來,很多科普性的文章容易被標題或者圖片誘導扭曲。副編輯在撰寫時應恰當使用“很可能”、“也許”、“宣稱”和“潛在”等限定詞,以免誤導讀者。只有當有充分的數(shù)據(jù)證明時,他們才可以使用一些肯定性的術語。
9.建立咨詢專家?guī)?/div>
雖然大多數(shù)媒體工作者在科學和健康領域建立了他們可以咨詢的聯(lián)系人網(wǎng)絡,但也有例外。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專業(yè)的學術機構,如皇家學會和皇家科學院的新聞處正在構建科研人員的數(shù)據(jù)庫,可以為媒體工作者提供有關科學知識的咨詢服務。這樣一來,不僅為媒體工作者提供了便捷,公眾也可以得到更準確的科學知識。
科學家傳播指南
毋庸置疑,科研人員應該向公眾分享其研究成果,這是他們對于社會的價值,同時可以提高他們的專業(yè)水平及其所在機構的聲譽。但是將研究成果傳遞給調查者時(如媒體工作者等),應該盡可能地提供準確的科研成果,并避免歪曲或無根據(jù)的結論。這些道德準則在醫(yī)學和生物科學界尤為重要,因為公眾會將這些研究成果與自己的生活或者行為方式聯(lián)系起來,一旦誤導,后果極其嚴重。
為了確保準確性并盡可能減少誤導性結論,指南中提出了以下準則。
1.與媒體建立和諧關系
雖然科學家們能夠在研討會上與同行討論得熱火朝天,大放異彩,但向公眾傳達這些信息需要更多的技巧才能讓媒體判斷該研究成果是否會吸引公眾,從而更好地傳遞科學知識。
科研人員和媒體工作者之間成功的訪談需要彼此信任,所以一般不建議通過電話進行互動。同時,研究人員也要表明哪些成果是想傳達給公眾的,是可以在何種情況下發(fā)布的。
同樣,如果科研人員對采訪內容進行反思和周全的考慮,就不容易出錯。被采訪的科研人員可以提供背景材料(通過傳真或互聯(lián)網(wǎng)),規(guī)避錯誤表述。在出版前,媒體要確定與被訪者之間的電話聯(lián)系方式以備不時之需。
我們鼓勵研究機構向科研人員提供一些建議和指導,教會科研人員應如何向媒體介紹其研究成果,激勵他們以開放和負責任的方式談論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保持科學嚴謹性的同時,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同樣,主辦機構應向研究人員提供媒體采訪時可能提出的問題及具體答復,以減少誤導的風險。
2.明確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研究人員應該明確說明其成果現(xiàn)階段在同領域中的地位。如果一項研究尚未在同行評議期刊上發(fā)表,他們有責任交代清楚。在結果分析時,研究人員應該解釋一下他們的發(fā)現(xiàn),如研究中有以下幾種表述:
(1)是“初步的”研究,因此可能與普遍現(xiàn)象不一致;
(2)研究過程尚未被重復進行的;
(3)同該領域之前的研究存在顯著差異;
(4)樣本量小;
(5)僅在動物身上試驗過,未進行人體試驗;
(6)統(tǒng)計相關性不高;
那么,媒體編輯完全有理由推遲發(fā)表時間,直至證據(jù)完全可信。
3.保證研究的準確性
當然,這是所有研究人員最基本的工作要求。在任何情況下都需要正確的方法、分析過程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以便為同行進行評估做準備,為發(fā)表高質量文章打基礎。
準確性也同樣適用于研究結論,這才是媒體最感興趣的部分。雖然科學家應該明了該研究成果中最吸引人和最具新聞價值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工作的重要性不應被夸大。例如,若某個數(shù)據(jù)存在多種解釋,應當對這些解釋進行說明。研究人員還應該嘗試在多元化的傳播媒介下形成多元化的工作方式。
4.指出研究成果的傳播風險
對于一些報道與人類發(fā)病率或類似環(huán)境風險變化的研究成果,無疑給研究人施加了額外的壓力。科研人員顯然有責任指明某項研究存在的風險,并強調改善的方法。但是與此同時,必須避免盲目的樂觀主義,例如一些報道指出的“突破”“奇跡治療”,或提高數(shù)據(jù)扭曲事實,造成公眾恐慌必須要嚴懲。
考慮到這一點,在相對風險較高的情況下,應當清楚地說明調查中的現(xiàn)象絕非必然,以便減小不適當結論的可能性。在相對風險較。ㄍǔP∮50%)的情況下,應明確說明不存在因果關系,研究結果可能只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應結合實際情況給予考慮。若結果可能被誤解,還應提供風險的比較讓公眾自己抉擇。
5.明確“相對安全”與“絕對安全”
記者經(jīng)常關注某些前沿成果或新技術的安全性,從而展示出“預防原則”在政策和公共決策中的突出地位?茖W家往往不愿意對媒體作出回應,說某事是絕對“安全的”,因為科學沒有“絕對”。但是觀眾或讀者可能會將其理解為“含糊不清”。
因此,研究人員需要有能預測這種反應的能力,同時也要保證科學原理的準確性。適當“比較”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比方說,通過指示某種風險與X相關的可能性和與Y相關的可能性大致相同(其中Y是普遍認為“安全的”的東西),這樣公眾就會對X物質持有明智的態(tài)度。
6.合理利用投訴的權力
一旦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工作報告存在不準確信息或其意義被扭曲,應該毫不猶豫地向相關記者或編輯提出質疑(可以通過寫信的方式)。雖然由于不準確產生的后果不能輕易被糾正,但編輯能通過仔細閱讀函件,在將來的工作中予以重視。
如果此類郵件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答復,或者產生了嚴重的后果,則研究人員有權利向相關機構提出訴訟。
責編:科普知識
上一篇:打擊學術造假,還需重拳出擊
下一篇:科普知識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