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小就從父親那里知道維蘇威火山,但它在什么地方并不清楚。對它真正有點概念,是在文革后期我上高中的時候。那時國內(nèi)演一些國外的電影,比如日本軍國主義電影《山本五十六》。有些電影就在我們學校旁邊的省政府禮堂放。當時管電影的“電影處”,是個要害部門,在我母親工作的醫(yī)務室街對面,那里的人常到醫(yī)務室來看病拿藥,也會帶幾張電影票過來送人,多半都是外面電影院看不到的內(nèi)部電影,算是禮到了。我母親知道我是電影迷,每次拿到電影票,都會給我。有時跑到學校去等,我下課出來,她把票給我,說是什么電影,幾點開演。那樣的時候,通常是白天上課時放電影,我拎著書包就往電影場跑,為看電影逃課是我唯一的逃課紀錄。那時看的電影中,其中一部是紀錄片,講火山,當然少不了維蘇威火山,那是我對它的第一印象。
現(xiàn)在有了谷歌地圖和衛(wèi)星圖,坐在計算機前,就可以看到維蘇威。從谷歌地圖上量,火山口直徑約為600公尺,相當于兩個遼寧艦長度,拿手指頭來比比粗細,感覺那山不是那么的大。只有當人站在山腳下看,才知道那山口還是挺大,蠻震撼。每次有這種感覺時,我都會想,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只能是部分正確。知了,但還不是真的曉得。有時候即使出了門,見了一角天下,也難說就曉得了。比如說朱自清在他的散文《滂卑(龐貝)故城》中,說奈波里(拿波里)博物館中“還有涂上石灰的尸首及已化炭的面包和谷類,都是城陷時的東西。” 他到當?shù)匾挥芜^,但未見的就明白了。“涂上石灰的尸首”,顯然是外行的說法。那么,那些看他散文的秀才能知道啥呢?
“1月30日,早飯后坐bus到火車站,先到那不勒斯,然后到蘇連托(Sorrento),然后從那里再轉bus去波希塔諾。我們計劃在龐貝停一下,看看古城。意大利的鐵路系統(tǒng)不靠譜,我們的車又晚了半個小時開出,坐的是歐洲之星(Eurostar)。到了那不勒斯,在車站樓下轉他們的train去蘇連托, 上車時又有人來掏我的屁股包,這已經(jīng)是在意大利的第二次經(jīng)歷了。小偷真多。我們到龐貝下車,把行李寄存了。在站邊小店吃了點pizza和意大利面等。然后去轉古城….”這是我去龐培城時簡短紀錄的日記。那小車站,站邊的橙子樹,遺憾沒有時間去看火山口..., 點點滴滴,仿佛都活過來了。憑這點日記和自己的記憶,從谷歌地圖上找到了龐貝車站和在龐培城中的行走路線。我們?nèi)r游人很少,很安靜,大約因為是冬季。
在一個景點上,見到陳列的遇難者遺體模型,所謂“涂上石灰的尸首”。剛好有個參觀團過來,導游解釋說火山灰把人埋了,形成硬殼,然后尸體腐爛掉,形成中空的硬殼。后來的考古學家,從火山灰硬殼上打個洞,把石膏灌進去,就可以在火山灰形成的中空模子中,得到一個人體模型。我專門問了導游一句:那這樣的話,石膏里面還有真的人骨了?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朱自清的說法是有問題的。其實從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人們也可以想象“涂上石灰的尸首”是不能成立的。話又說回來,在這樣的地方游走,很少有人會是為了科學去較真,大家都是好奇,感嘆一下,看看熱鬧。所以,朱自清的散文中,被引用最廣的段子,是他關于龐貝的淫風以及對男根的崇拜,這個不大適合在科學網(wǎng)這樣的場合發(fā)揮,我就不說了。特別指出,朱自清的散文,原載于1932年10月1日《中學生》第28號。那時的中學生比現(xiàn)在的兒童早熟或者抗壓能力強?不懂。很巧的是,我在龐培的時候,碰見一個臺灣旅游團,意大利導游國語說得不錯,故事多,佐料也多,口水也多。說下一個精彩節(jié)目,是去看龐貝的紅燈區(qū),把它比喻成華西街,游客們都會心的笑了。后來在什么地方看到一個電視節(jié)目,一幫顏值比較高又比較妹的男女演員,也去轉了同樣的地點,幾乎是踩著我的腳印,真的是到了北京,總得吃回烤鴨,大家都入鄉(xiāng)隨俗。朱自清散文中,也紀錄了這個區(qū)域,但他的解釋,又是外行話。正解是導游的說法,有點三溫暖、麻辣燙,我就不在這里糾正朱自清的那些描寫了。
走在龐貝城中,還是有很多可以看的地方。那些曾經(jīng)的店鋪、酒肆、廣場和商業(yè)區(qū),密密麻麻。主要街道上,那些石塊地面被車轱轆碾出的槽子,我在《回眸盧溝曉月》中有類似的紀錄,都是時間的功德。那些公元世紀初的建筑和雕像,已經(jīng)是如此的精致。從谷歌衛(wèi)星圖上看,曾經(jīng)那么輝煌的龐貝城,在現(xiàn)代人類的發(fā)展中,它只不過是拿波里地區(qū)的一個疤痕而已,如此微小。真?zhèn)是:地不在大小,有故事則贏。我心中最為深刻的記憶,似乎是龐貝車站邊停車中滿樹果實的橙子樹,和去往古城競技場路上的地中海松。當然,還有街邊不怎么好吃的小吃,因為吃過了。
站在那些廢掉的石條鋪的廣場上,看著破損的石頭建筑、石柱和拱門,和它們后面的維蘇威火山形成一種強烈的反襯,人類在大自然前面,是很渺小的。實話說,剛開始看到維蘇威火山,我以為左側的那個凹陷是火山口,后來才弄明白,整個山頭上的巨大凹陷,才是完整的火山口。當?shù)赜凶錾獾膶\,?0歐、花點時間,可以到火山口上去看看,體會那樣直徑的一個坑,以及俯瞰一下周圍的景色。可惜我們沒有時間,只好作罷,等下次吧。關于維蘇威火山,已經(jīng)有很多的介紹了,我就不去抄寫了。在我發(fā)的照片中,其中之一是有關維蘇威火山噴發(fā)的一段英文解釋,貼在龐培城廢墟一個正在發(fā)掘的現(xiàn)場,人們可以透過玻璃,見到現(xiàn)場發(fā)掘的活動。這段解說,我覺得比較權威,簡練,比網(wǎng)上很多的文字要清楚。其中一個關鍵詞是“pyroclastic”。我一直都沒有找到合適、恰當?shù)闹形淖g文。簡單地說,火山有不同的類型,有的噴發(fā)熔巖為主,看到的都是火紅的巖漿;有的噴發(fā)的主要是水氣。而pyroclastic火山噴發(fā),以氣體和火山灰為主,形成高溫(~1,000 °C)、高速(~700公里/小時)的流動體,在重力作用下,覆蓋經(jīng)過的地表。圖5是個例子,盡管規(guī)模比較小,但大體可以說明這種火山噴發(fā)的概況,你到里面去試試就知道了。
從谷歌衛(wèi)星圖上看,從維蘇威火山口到古龐貝城,距離大概有10公里。理論上說,從維蘇威火山爆發(fā)到龐貝城被淹沒,也就是以分或者秒計算時間。在那樣的高溫粉塵氣體中,沒有生物能逃過一劫。有機物的碳化,基本上是個必然的結果。大體的結構還在,但人已經(jīng)糊了。維蘇威火山產(chǎn)生的后果,我們不幸可以見到,也給我們解釋地史時期中的一些現(xiàn)象提供了一個參考。盡管后果是嚴重的,但人們依然生活在維蘇威這個活火山腳下,并拿它的過去創(chuàng)作出愛情故事來賣錢,為了現(xiàn)在和將來。無論自然的、社會的災難是啥,都會是植入人類記憶中的事件。人們總是不屈不饒地活著 - life is going on, and on.
2. 紅色圓圈是古龐貝城的大體區(qū)域
3. 古城衛(wèi)星照片
4. 現(xiàn)場照片和衛(wèi)星圖比較(紅色圓點為攝影者位置)
5. pyroclastic火山噴發(fā)一列(照片來自網(wǎng)絡,特此鳴謝)
責編: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