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應(yīng)邀在各地各部門作各類講座2、3百次,有些心得,有些體會。
要有獨到之處。不重復主流媒體的觀點:否則人家為什么要聽你的呢?錯開網(wǎng)絡(luò)上一般的批判性言論,但可以綜合各家之言。最終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
自己獨到的見解要有理有據(jù),也就是有事實依據(jù)和邏輯支持。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就像幾何證明題一樣。在這樣的推理過程中,聽眾說,必須全神貫注,洗手間都不敢去。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弦不能繃得太緊,也不能一直緊繃。適當場合輔以案例,來段幽默,可以很好的調(diào)節(jié)氣氛。
講座要有激情以調(diào)動聽眾,但不能以情感代替觀點。聽眾說,亂象紛呈,有些講座從頭罵到底。痛快是痛快了,但聽眾在講座后得到了什么呢?博主對自己的進一步要求是,不能感情用事,不帶事先的價值判斷,強調(diào)客觀和科學。不少博主上過課的學生和講座的聽眾反映說,呂老師是以理科方式講文科內(nèi)容。
最后一定要留有提問時間。博主贊同這樣一句話:講座最后如果沒有人提問,那么講座就是失敗的。記得某跨國公司總裁在一次會議上拿出一套新方案,與會者一致贊同?偛脹]有因“一致通過”而高興,反而休會以再度征集意見。一周后,與會者提出各種補充甚至異議,方案因此得到完善,員工也因親身參與而“吃透精神”,尤其是滲透了自己的“精神”。博主曾經(jīng)歷過無人提問的尷尬,身心疲憊之極,一整天提不起精神。
日前,在給江蘇省“876干部培訓”的講座《誠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后,有多人提問,范圍之廣,涉及之深,前所未有,遍及博主的知識領(lǐng)域,深入到博主所想到的核心問題。正是在這樣你來我往的交流中,博主感到前所未有的“暢”(一種心理狀態(tài),如同開普勒發(fā)現(xiàn)行星運動的三條規(guī)律時的感受)。問題幾乎“搜盡”了博主的“內(nèi)存”。這樣的感覺博主在1978年考研究生時也有過,考題幾乎搜盡了在鐵路工地和邊疆小鎮(zhèn)所度過的10年光陰。我想大概也類似林丹面對李宗偉這樣的感覺。
這就是講座的最高境界。
忽然想起,國外的講座,甚至上課為何僅1/3的時間,甚至更少;為何國外的學生即使不聽課,也要參加討論?
又,博主將在今后逐步上載高校從教30余年上課的大綱和課件,在各地各部門各類講座的課件,以及所發(fā)表的論文,以使這些知識得以共享和留傳。
責編: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