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類的發(fā)明,藝術品等都由易變質的媒介(如紙張、磁盤)保存。一頁紙張的磨損就有可能改變我們對歷史的追憶。如今,南漢普頓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其發(fā)明的新存儲模式——CD大小一樣的玻璃盤——為如何將人類歷史成果持久保存這一問題找到了答案。該新型光盤可以存儲360太字節(jié),是同尺寸藍光光碟的30倍容量之多。它同時可以承受190攝氏度的高溫,保存數據期限長達138億年。該“5D光盤”還可以存儲任何格式的數據,包括文本、圖片、視頻等。
該“5D光盤”與普通CD的差別在于,普通CD的存儲是將數據記錄在其表面中的一面,以0和1的二進制記錄數據。當CD被讀取時,這些0和1形成“凹陷”和“凸起”被激光讀取,根據不同的排列,激光會做出不同的解讀。我們因此可以稱普通CD采取的是0與1的“二維”編寫法。而該5D光盤則采取了更復雜的編寫語言,用“納米光柵”代替0和1二進制模式。根據光束不同的取向,其返照射線的亮度與強度,以及光柵的3維位置,該CD可以存儲五種不同的信息,采取的是“5維度存儲模式”。另外,普通CD的數據刻錄在磁盤表面,具有易劃傷,不耐高溫和潮濕等缺陷。而5D光盤的數據則嵌刻在光盤內部的玻璃內,具有耐高溫,防腐蝕,防劃傷等特性,從而也使得數據的保存更加長久。
責編:微科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