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臺二眼爐灶臺面設計一個小小的降溫裝置,讓冷卻水自動循環(huán)使用,每年就可以節(jié)約用水900多噸。暑假期間,渝中區(qū)實驗一小6年級學生張琳蘭發(fā)明了這個爐灶自循環(huán)水冷裝置,并在日前舉行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為我市奪回唯一的一塊金牌。
張琳蘭前幾天剛剛過完她的12歲生日,假期里常到媽媽單位食堂去吃飯,看到廚師們在灶臺前做飯的時候,灶臺上的水龍頭總是長時間地開著。“為什么不關水龍頭,讓這些水只用一次就白白流掉呢?”她去問廚師。廚師告訴她,由于爐灶邊溫度很高,如果不用這些水來冷卻降溫,他們就無法工作。
聽說很多單位食堂和餐館都用這樣的方法來冷卻,小琳蘭覺得太浪費。有一天,她回到家里,無意看到家里的魚缸用抽水泵在抽出臟水,經過過濾后又泵入干凈的水。“同樣的方法可以讓灶面的冷卻水循環(huán)起來使用。”一個創(chuàng)新的想法就這樣誕生了。
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張琳蘭經過反復試驗、修改設計,用一個多月的時間發(fā)明了一個自動循環(huán)水冷裝置。這個裝置用水泵把水抽到灶臺面的進水管,從正前下方擋板等距離的數個小孔中流到灶臺面進行冷卻降溫,冷卻降溫的水流入水槽,經過過濾網最后流回儲水箱,通過循環(huán)利用大大節(jié)約了水資源。利用該裝置的灶臺臺面溫度不會超過20℃,并且可以很好地過濾掉油渣。
經過對部分單位使用爐灶情況的實地調查之后,張琳蘭算了一筆賬:一個灶臺每天工作最少時間為7小時,對于一個標準二眼爐灶臺面進行降溫,最低需2.52噸水;每月灶臺工作按30天計算,最低需要75.6噸水。這樣算下來,一個配有這種裝置的灶臺每年可節(jié)約用水907.2噸。
責編: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