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左右在我國廣州省境內發(fā)現(xiàn)了一些病因不明,有嚴重呼吸系 統(tǒng)癥狀的疾病。香港、越南等地也先后發(fā)現(xiàn)該疾 病,并向世界多國傳播。2003年該疾病由意大利 醫(yī)師沃比鈉在越南發(fā)現(xiàn)后建議命名為SARS(se— 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并向世界衛(wèi)生組 織發(fā)出“警報”,而沃比鈉醫(yī)師卻因感染SARS不 治而亡。經(jīng)過全世界十個國家(包括我國)的科學 家們集體研究,至2003年4月16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 已公布SARS的病原體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該 病毒作為病原符合Kock氏三定律,即自多數(shù)患者 中分離出該病毒;該病毒可在體外傳代培養(yǎng);該病 毒接種猴后,猴出現(xiàn)典型SARS癥狀,并可自感染 動物中分離出同樣的病毒。雖然自2003年2~3 月以來,已陸續(xù)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并作全基因 組測序,但最終由荷蘭實驗室進行的猴體實驗結果 確定這一病毒為SARS的病原體。在確定冠狀病 毒為SARS的病原體后,科學家們也不排除個別患 者合并其他微生物的共同感染。因共同感染的微 生物一般均未能顯示在感染者的相應抗體效價升 高4倍以上,因此不能作為該病的主要病原體。
一 、冠狀病毒的一般特征
1961年Kendall等將患感冒青年學生的鼻洗 液接種人胚氣管器官培養(yǎng)后,通過人體試驗和干擾試驗分離出一種病毒。1967年另一學者用此方法 也分離到6株病毒,原型代表株為OCA3,因電鏡下 發(fā)現(xiàn)此病毒的外觀類似日冕solarcorona),于1968 年建議定名為Coronavirus,譯為冠狀病毒。冠狀病毒一般很難培養(yǎng),常需盲目傳代后才能分離培養(yǎng)成功。除入氣管外,冠狀病毒在入胚肺、入胚腸細 胞等中也可生長,還可引起腸道感染。人腸道冠狀 病毒比呼吸道冠狀病毒更難培養(yǎng),在細胞培養(yǎng)液中 加入少量胰蛋白酶(5mg)可促進病毒繁殖。
1975年國際病毒委員會根據(jù)本病毒有特殊的 形態(tài)結構,在多種動物(貓、鼠、牛、犬、兔、豬)中可 出現(xiàn)自然感染,并可累及不同臟器的特點,特確立 了新的病毒科冠狀病毒科。本病毒為單正鏈RNA 病毒,病毒復制時有較高的錯配率。
人冠狀病毒229E株的基因為27277個核苷 酸,位于5’端有先導序列,緊隨其后為RNA聚合 酶基因(由2個重疊的讀碼框架組成),表面糖蛋白 基因又稱刺突(spike)編碼基因(S),其后為ORF 4a、ORF4b,功能不詳,其后為ORF5很可能為一 種結構蛋白,又稱SM蛋白,與流感病毒的M2類 蛋白類似,以后是膜蛋白M;其3’端為N(核殼體 蛋白),其中S、M、N均為結構蛋白。
二、新型冠狀病毒的特征
2003年4月初由市衛(wèi)生局組織上海市病原攻 關小組以來,學者們對SARS病毒已展開了研究。 成功地建立了RTPCR法及免疫熒光抗體檢測 法。對SARS病毒研究經(jīng)歷了排除已知病原體的 復雜過程。加拿大的一些實驗室最初從臨床標本 排除了可能涉及的病毒(流感,副流感,1、2、3型病 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后還通過尸檢作 免疫純化,排除一些少見的病毒、支原體及衣原體 等。德國和法國實驗室也用針對不同病原的引物 擴增作聚合酶鏈反應(PCR)。美國、香港等實驗室 也采用PCR反應,排除所有的已知病毒。在病毒 培養(yǎng)方面進行雞胚接種、細胞培養(yǎng)及乳鼠接種。加 拿大學者首先用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接種細胞。出現(xiàn) 病變,用患者的恢復期血清作用后可抑制病毒的病變出現(xiàn)及病毒增殖。
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尚在進行中,根據(jù)已有測序的數(shù)株病毒株的基因組分析,SARS病毒的基因組不屬于已知的冠狀病毒1、2、3組。該病毒可在傳代細胞FRhK一4細胞、vero等細胞中增殖,引起的細胞病變?yōu)椴糠旨毎∽儯霈F(xiàn)團縮、空泡病變或需盲目傳代后獲得病毒。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已分離到數(shù)株病毒,且可在細胞系中穩(wěn)定傳代。據(jù)了解,有些毒株隨傳代而對細胞出現(xiàn)細胞病變的能力下降。因此,獲得這些毒株不僅對分析各國、地區(qū)毒株基因組間的差異,了解病毒變異趨勢具有意義,對進行藥物篩選及研究開發(fā)疫苗也有重要價值。
三、抗SARS病毒的研究進展
雖然目前尚未篩選出可特異抑制SARS病毒的藥物,但據(jù)稱干擾素一a及病毒蛋白酶抑制劑對其具有一定效果。目前,雖有報道SARS病毒較其他冠狀病毒有較強的抵抗力,但經(jīng)56℃30min可將其殺死。過氧乙酸、含氯制劑、甲醛及75%酒精均能有效地殺死病毒。由于SARS病毒是有膜病毒,其抵抗力較無包膜的病毒低,用表面活性物質,如肥皂也可對病毒有滅活作用。目前,國際上的疫苗研究認為應首選滅活疫苗,在豬冠狀病毒感染中應用滅活疫苗已證實其有效性。此外,減毒活疫苗、重組抗原疫苗及DNA疫苗屬可研究的領域。迄今為止,多毒株間的基因組雖有變異,但僅限于少數(shù)核苷酸,尚不致于影響病毒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尚在進行中。目前,RT—PCR技術可檢測出病毒核酸,但作為確診的手段仍存在不同的看法,據(jù)了解僅在4O%~6O%SARS患者中可出現(xiàn)RT—PCR陽性。采用ELISA或免疫熒光法檢測可發(fā)現(xiàn)患者的抗SARSIgG,確診率可達95%以上,但因需在發(fā)病后不少于2周時才可出現(xiàn)陽性,故有一定局限性。通過萬眾一心通力合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類一定會控制SARS病毒,取得防治的重大勝利。
本文獻原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