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感到沮喪、孤獨、渾身無力,對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興趣。我感覺自己身體好像被掏空一樣,我躺在床上,一夜一夜的失眠。身體的疼痛加劇,我開始焦慮,生活像陷入了無底洞,我感覺自己能做的事越來越少,思考的也越來越遲鈍,最后只有一個聲音在不斷的說,我是一個無用的人,沒有人會喜歡我。對我來說活著就像煎熬,只想解脫。”
這是一個抑郁癥患者的自白。
近年來,“抑郁癥”這三個字一次又一次的走進公眾的視野,大多數(shù)人對抑郁癥的了解還來源于新聞報道的自殺事件中。有人把抑郁癥形容為精神上的“感冒”,每個人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癥。那么抑郁癥到底是什么,怎么識別抑郁癥,為什么抑郁癥會與自殺如影隨形,這些應成為每個人需要了解的知識。
抑郁癥≠抑郁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這時有人會說:“我抑郁了”。其實,抑郁并不等于抑郁癥,抑郁是人在遭受壓力挫折等的時候產生的一種正常的情緒。抑郁癥則是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心境障礙,并伴有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認知功能損害以及軀體癥狀等表現(xiàn)的精神疾病。
抑郁情緒與抑郁癥的區(qū)別在于:(1)正常的抑郁情緒是基于一定的客觀事物,事出有因。而抑郁癥則是病理性情緒抑郁,缺乏客觀精神應激的條件,或者雖有不良因素,但是“小題大做”,不足以真正解釋病理性抑郁。(2)抑郁情緒有一定的時限性,通過心理調適短期內可以恢復正常,而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癥狀常持續(xù)存在,不經(jīng)治療難以緩解。精神醫(yī)學規(guī)定抑郁情緒不間斷發(fā)作兩周以上,間斷發(fā)作一個月以上可以考慮抑郁癥的可能。(3)正常的抑郁情緒一般不會影響正常的社會功能,而抑郁癥根據(jù)病情輕重不同會導致一定的社會功能的喪失,影響患者日常的工作、生活、人際交往等。
正確認知抑郁癥
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郁,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fā)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xiàn)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每次發(fā)作持續(xù)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shù)年,多數(shù)病例有反復發(fā)作的傾向,每次發(fā)作大多數(shù)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
一般人對抑郁癥的理解常僅僅停留在心情抑郁的表面意思上。事實上,抑郁癥還伴有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認知功能損害以及軀體不適癥狀。思維遲緩會讓抑郁癥患者感覺自己腦子變慢了、變空了,很多事情都無法正常思考。意志活動的減退會讓抑郁癥患者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對所有的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認知功能的損害更是讓抑郁癥患者思維變得狹隘,愛鉆牛角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還處處連累別人。像文章開頭中抑郁癥患者的描述里的那樣,抑郁癥患者通常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無用的人,沒有人會喜歡我。抑郁癥的可怕之處就在于抑郁癥患者通常沒有能力區(qū)分這些不好的感受和想法,都是抑郁癥的癥狀而不是客觀事實。就像感冒會讓人流鼻涕、咳嗽、發(fā)熱、渾身無力一樣,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精力減退、自我評價過低、思考能力下降、睡眠障礙等也是抑郁癥的癥狀。抑郁癥患者通常會把在這些癥狀中產生的消極想法堅信為事實,從而產生想要“解脫”的想法。
抑郁癥需要大家共同關注
抑郁癥一旦確診,就需要進行規(guī)范化的診療, 這就需要醫(yī)生、家屬和全社會的共同配合,還要盡可能解除或減輕患者過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幫助患者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及問題,提高患者應對能力,并積極為其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以防復發(fā)。“共享健康資源,共建和諧家庭”, 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抑郁癥,關愛抑郁癥患者及家人,抑郁癥的相關知識的普及,如果像大眾了解感冒一樣深入人心,那么抑郁癥的就診率就會大大提高。更可以降低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避免更多家庭的悲劇。(航空總醫(yī)院心身醫(yī)學科 馬麗娟)
責編: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