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希望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可是到底什么是健康?你是否健康?能否用一個客觀準確的實驗檢測一下健康水平?
我認為健康的“臨床表現(xiàn)”可以用以下幾點來描述:
(1)健康者沒有病;
(2)健康者少得;
(3)健康者得病很快就好;
(4)健康者長壽。
我想,對上面這些描述大家不會有什么異議。不過,再仔細看看上面對健康的描述,你就會發(fā)現(xiàn)所有四點對健康的描述實際上都是以疾病為參照物的。(1)是說“我現(xiàn)在沒病”;(2)是說“我過去沒病”;(3)是說“我將來沒病”;(4)是說“我一輩子沒病”?傊,沒病就是健康。不過,“沒病就是健康”只是一個主觀的邏輯推理,不是一個客觀的實驗室診斷,因為沒有證據(jù),所以不夠科學。
按照“沒病就是健康”這個邏輯推理也很難研發(fā)出客觀的實驗室診斷。因為按照這個邏輯,要想通過實驗室檢測來證明健康,就必須把所有能查的病都查一遍,只有所有的檢測都是陰性,才能認定標本來源于健康個體。
診斷健康能否不以診斷疾病為前提?能否研發(fā)一個簡單的,客觀的,快速的,便宜的診斷健康的實驗室指標?
在去年秋天我們舉辦的免疫組測序會議上,我發(fā)表了一個演講,介紹了我們發(fā)明的一個“診斷健康”的方法,叫做“健康指數(shù)” (Wellness Index)。這個方法的背景是這樣的:通過給成千上萬個正常人和病人做免疫組測序,我們發(fā)現(xiàn)一組叫做pCDR3s標記物。pCDR3數(shù)目代表免疫儲備,pCDR3越多,個體免疫細胞多樣性越好,防病治病的能力就強;相反,單位細胞中pCDR3數(shù)目少,就代表免疫系統(tǒng)有透支,防病治病能力就差。健康指數(shù)定義就是:“單位細胞中pCDR3的數(shù)目”。具體技術(shù)細節(jié)我們?nèi)ツ昃鸵呀?jīng)申請了專利,論文也會盡快發(fā)表。
實驗很簡單:(1)取外周血(5ml),提取RNA,(2)用iRepertoire試劑做免疫組庫全自動擴增建庫,(3)然后用Illumina儀器做測序,(4)分析數(shù)據(jù)得到健康指數(shù)。在美國,我們HudsonAlpha的CLIA測序?qū)嶒炇铱梢蚤_展這個檢測。耗時一兩天,收費八百美金。
診斷健康有什么用?有,用途大著呢。因為只有診斷疾病才能治療疾;同樣,只有診斷健康才能維持健康。
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在進行醫(yī)改,原因是醫(yī)療費用增長速度過快,占GDP比重不斷攀高。原因就是Healthcare不是真正的在take care of health, 而是專注于take care of sickness. 所有國家花在治病上的都錢遠遠多于花在防病上的錢。為什么一定要等到有病了才去治療?為什么沒有更好的防病措施?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只會診斷疾病,不會診斷健康。沒有診斷健康的客觀指標,任何防病措施的效率就都無法評估,也就妨礙了整個預(yù)防醫(yī)學領(lǐng)域的發(fā)展。
因為有中醫(yī)理論的影響,中國人的防病意識要比西方人強很多。但是“預(yù)防為主”的中醫(yī)理念近年被各種保健品廣告淫逸得差不多了,漸漸在失去魅力。如果有一個客觀指標來衡量到底是否有“增強免疫力”的功能,那消費者是否更容易接受?還有,國內(nèi)“健康體檢”業(yè)蓬勃發(fā)展,但是所有機構(gòu)都只能對有限的一些疾病進行篩查,并沒有很好的評估客戶的健康水平,假陽性率高居不下,“健康體檢”也變成了“驚嚇體驗”。如果有一個客觀的指標,讓客戶看到通過鍛煉身體和改善飲食,自己的健康指數(shù)比以前有所改進,這樣的檢測你是否愿意做?其實,同一個標本,同一個實驗,各種疾病也能得到檢測,這是后話。
有了這個檢測指標,我們對健康的定義就有了延伸:從“沒病就是健康”,到“抵抗力好就是健康”。因為提供“沒病”的實驗室證據(jù)很難(要去診斷所有疾。,所以我們才研發(fā)了一個檢測抵抗力的實驗室方法。
去年年底到現(xiàn)在,我訪問了英國,法國,美國的很多地方,也在北京,濟南,南京,上海,杭州,廣州,香港,臺灣等地拜會了許多測序服務(wù)公司和分子診斷公司,跟他們介紹了“診斷健康”這個新概念。希望2016年,診斷健康這個項目能在更多的地方開展。
我的名字就有“健”字,所以是否英文該把這個健康指數(shù)叫做 "Jian Index"?
責編:微科普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