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里的“致癌物”?我們需要擔憂嗎?

在《名賢集》里有這么一句話,叫作“酒要少吃,事要多知”。這就告誡人們,美酒雖美,但要適量。飲酒適量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大家都知道,酒里含有酒精、雜醇油、醛類物質(zhì)等成分,飲酒過量對于身體不利,但在美酒里還有一種物質(zhì)也應該受到人們的關注,這種物質(zhì)暗藏在美酒之中,不僅僅會損害身體,更可能導致癌癥,這也是倡導健康飲酒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美酒里的“致癌物” 

這是個什么玩意?

這種物質(zhì)叫做氨基甲酸乙酯,英文名稱是Ethyl carbamate,也簡稱為EC。早在1943年就已經(jīng)被證實,氨基甲酸乙酯具有致癌的作用,可導致肺癌、淋巴癌、肝癌和皮膚癌等疾病。

可悲而可怕的是,隨后世界各國的研究者竟然在蒸餾酒(比如白蘭地和威士忌)、釀造酒(比如葡萄酒和黃酒)以及醬油和面包等發(fā)酵飲料和食品中檢測到了這種物質(zhì),可謂是“美酒里的致癌物”。

美酒里的“致癌物” 

這種物質(zhì),到底有多厲害?來看看國際癌癥研究中心(IARC)對它的分級就可以知道。這個研究中心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的官方癌癥研究機構,自1971年以來就對900多個因素進行了評估,其中有400多個被確定為對人類致癌或者可能致癌。他們把將致癌的因素分為5大類4等級,即致癌、可能致癌、未知和可能不致癌四個級別,其中可能致癌級別又細分為A類和B類。而我們提到的氨基甲酸乙酯,也就是EC,在2007年4月10日,被該研究中心列為2A級別,和丙烯酰胺、無機鉛化合物、氯毒素等致癌物質(zhì)歸為一類。

怎么就致癌了呢?

那么,氨基甲酸乙酯這種物質(zhì)是怎么致癌的呢?在人體內(nèi),氨基甲酸乙酯能夠快速被吸收,并經(jīng)過三種途徑代謝掉,其中有兩種途徑產(chǎn)生致癌的效果。不過值得欣慰的是,起碼主要的代謝途徑是個無毒害作用的過程。研究表明,90%以上的氨基甲酸乙酯是經(jīng)過肝臟分解代謝的,最終轉化為乙酸(食醋的主要成分)、氨和碳水化合物等等,這個過程是無毒害作用的途徑。

美酒里的“致癌物” 

而另外的兩種途徑則具有致癌的作用,而這種致癌的作用主要基于細胞內(nèi)遺傳物質(zhì)DNA結構的破壞,從而引起癌變。其一,0.5%的氨基甲酸乙酯會被氧化形成一種環(huán)氧化物,這種環(huán)氧化物在體內(nèi)形成DNA加聚物,造成DNA雙鏈的損壞,破壞DNA正常作用,從而導致細胞癌變;其二,0.1%氧化為N-羥基-氨基甲酸乙酯,同時生成過氧化氮,后誘導Cu2+調(diào)控的DNA堿基突變。

這東西是怎么跑到酒里來的?

氨基甲酸乙酯,被廣泛應用于工業(yè)涂料領域,那么它又是怎么進入我們的美酒中的呢?其實,它是食品在發(fā)酵過程中的伴隨產(chǎn)物,不僅僅是美酒,在面包、酸奶等食物中都會存在,而且這種物質(zhì)也是煙草葉及香煙的天然成分之一。

美酒里的“致癌物” 

以葡萄酒為例。葡萄酒,在人們的心中,經(jīng)常以健康的形象出現(xiàn),但對于葡萄酒而言,同樣存在氨基甲酸乙酯,這種物質(zhì)的形成伴隨葡萄酒從釀造到飲用的全部過程。氨基甲酸乙酯是由氨甲;衔锖鸵掖挤磻傻。氨甲;衔,其實在人們的生活中并不陌生,比如尿液中含有的尿素,就是一種典型的氨甲;衔。氨甲;衔锟呻S原料帶入或由釀酒酵母的自身氮代謝生成。比如在葡萄生長的過程中,人們會為葡萄添加氮類肥料,或者在葡萄酒發(fā)酵的過程中,會為酵母添加氮類原料,都會使得發(fā)酵的葡萄酒中尿素含量增加,而且酵母本身也能夠通過代謝產(chǎn)生尿素,這樣在釀造過程中就會產(chǎn)生氨基甲酸乙酯。除此之外,即使在葡萄酒儲存的過程中,乙醇和尿素形成氨基甲酸乙酯的反應仍然會繼續(xù),只不過此階段形成的速度比較緩慢而已。

美酒里的“致癌物” 

葡萄酒屬于釀造酒品類,而同樣屬于釀造酒類的中國黃酒,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尤其在于黃酒煎酒的工藝環(huán)節(jié)。“煎酒”這個名稱是自古就傳承下來的,意思就是通過較高的溫度,把釀造的生酒變成熟酒,才更易于黃酒的儲存。黃酒的煎酒溫度普遍在85℃~95℃,高溫可以促進黃酒的穩(wěn)定,促進黃酒的老熟和消除雜味從而改善酒質(zhì),但同時也會加速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

美酒里的“致癌物” 

另外,對于蒸餾酒而言,比如水果白蘭地和白酒,氨基甲酸乙酯也存在于酒體之中,以白蘭地為例,根據(jù)水果白蘭地的釀造過程,可以將白蘭地分為三個狀態(tài),首先,原料經(jīng)過發(fā)酵后,但還未蒸餾的白蘭地,叫作白蘭地原料酒;而經(jīng)過第一次蒸餾后的白蘭地叫作粗餾白蘭地;經(jīng)過第二次蒸餾后,并選取中間部分流出的酒才叫做原白蘭地。正因為蒸餾酒需要蒸餾,而氨基甲酸乙酯的沸點又較高,所以白蘭地原料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進入原白蘭地的含量并不多,但是也應該看到,在蒸餾過程中,由于酒體受到高溫的作用,也會加快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

我們的美酒怎么辦?我們需要擔憂嗎?

看到這里,很多人可能會感到疑惑和不安,一手是盛滿美酒的酒杯,一手是內(nèi)心的不安,兩者如何抉擇?

美酒里的“致癌物” 

先讓我們來看看限定標準。 20世紀初,歐美各國就陸續(xù)制定了氨基甲酸乙酯的限定標準。比如1985年,加拿大就對各種類型酒進行了限定: 佐餐酒 30 μg/L、加強葡萄酒 100 μg/L、蒸餾酒 150 μg/L、日本清酒100 μg/L。而美國則限定葡萄酒與加強葡萄酒分別不得超過15 μg/L和60 μg/L。2002年,氨基甲酸乙酯就已經(jīng)成為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重點監(jiān)控物質(zhì),并制定國際標準,規(guī)定其含量不得超過20 μg/L。

國內(nèi)有研究針對國內(nèi)的葡萄酒,包括干紅和干白,進行了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表明,干紅葡萄酒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平均17.90 μg /L,干白葡萄酒平均濃度為 11. 35 μg /L。可以看出,在樣本數(shù)目有限的情況下,平均而言,國內(nèi)葡萄酒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沒有超過國際標準。

美酒里的“致癌物” 

另外,2009 年,在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刊物《食物安全焦點》上,曾公布了飲料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不論是從檢測范圍還是檢測平均值,白酒都是所測酒種中除了啤酒和葡萄酒以外含量最低的酒種。

那么飲多少酒才合適呢?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評估了氨基甲酸乙酯的安全性。結果表明,一個體重為60kg的成年人,每天攝入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在0.3mg以下都是安全的。對應上述的限定可以看出,安全范圍還是很寬泛的。比如,以蒸餾酒為例,如果飲用的蒸餾酒符合標準的話,一個人一天喝2升,也就是4斤,只在氨基甲酸乙酯層面來衡量的話,是安全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加熱飲用,加熱的溫度將直接決定了安全飲用的范圍。

美酒里的“致癌物” 

氨基甲酸乙酯是繼黃曲霉毒素之后,在食品領域又一廣受關注和重視的食品污染問題,食品和釀造行業(yè)在技術層面,采取了積極的改善和控制措施。比如,選育更為優(yōu)良的發(fā)酵微生物,關鍵工藝的優(yōu)化,以及脲酶的使用等等。尤其對于脲酶的使用,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措施,國際葡萄酒組織、歐盟、美國 FDA 等也都允許脲酶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脲酶,是一種酶類,能夠降解酒里的尿素,這樣以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斷產(chǎn)生氨基甲酸乙酯的主要途徑,從而控制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不再劇增。另外,對于工藝層面,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證明,對于白蘭地,中國白酒等酒種而言,其本身的“掐頭去尾”的蒸酒方式,能夠有效的控制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所謂“掐頭去尾”,簡單理解,就是在蒸酒的過程中,隨著酒液的流出,人為將其分為三個部分,即酒頭、中間部分和酒尾。在取酒的時候主要保留中間部分,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避開酒頭中所含有的不良雜質(zhì)。

美酒里的“致癌物” 

而對于消費者自身而言,也應該在選購和飲用方面多加注意。對于自釀、自制的酒,應該理性對待,而對于陳年、陳釀的酒,也應該抱有科學的態(tài)度。自釀自制很可能在工藝上不過關,產(chǎn)生更多的氨基甲酸乙酯,并且還有可能沒有采取相應的控制手段。“酒是陳的香”,話雖如此,但陳年貯存也是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因素之一。自己家里的酒在儲存的過程中,應該注意避光、低溫,盡量控制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條件,減緩形成過程。其實,有的時候飲用一些新鮮的美酒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后,還是要提出最為重點的一句話,這就是美酒雖好,適量才健康。

作者簡介:李虓,發(fā)酵工程碩士,酒類、食品類研究者,行業(yè)觀察評論員,《國家名酒評論》編輯,釀酒師,科普作家,媒體《酒食風》(微信公號:jiushi-feng)顧問。聯(lián)系微信:1693204970。

(微科普網(wǎng)站版權作品,未經(jīng)許可請勿轉載。)

責編:微科普網(wǎng)

分享到:

>相關科普知識

日本女v片一区二区,公侵犯人妻一区二区,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2区,91久国产成人在线观. www.sucai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