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劍
盛夏來臨,習慣了與空調(diào)、電風扇為伴的現(xiàn)代人無法想象,在沒有電也沒有電器的古代,人們是如何度過熱浪滾滾的夏天的?
其實,現(xiàn)代人有些多慮了——古人度夏不但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的智慧,還十分低碳環(huán)保,別有一番情趣。
古代的“冰激凌”
考古發(fā)現(xiàn),在出土的青銅器中有一種名為“冰鑒”的銅盆,古人是用作在炎炎夏日往其中放入冰塊,以達到為房間降溫的作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敖堃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冰塊降溫的方法其實早在先秦就已經(jīng)有之。那時存放冰塊的地方被稱為“窟室”,即一間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熱的夏夜,貴族們在窟室中通宵達旦飲酒作樂,和今天人們下班后到冷氣十足的夜店喝上兩杯十分相似。
夏天,古人在喝的酒里、飲料中加入冰。到了元代,冷飲有了新突破。據(jù)說,元世祖忽必烈最愛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保存。于是,在牛奶中加入冰塊,這樣牛奶的保存時間就延長了。這樣的“奶冰”口感很好,于是又加入了蜜餞和果醬,這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原型。
據(jù)說為了保護冰激凌制作的流程和配方,忽必烈還頒布了一道除王室以外禁止造冰激凌的敕令。直到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受到忽必烈的接見,嘗到了當時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冰激凌”,這才把制作方法帶回西方,經(jīng)過加工改造,慢慢就成了今天的冰激凌。
到了明清時期,冰鎮(zhèn)飲食已經(jīng)充斥尋常街巷,盛夏時節(jié)有很多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售賣“涼水”。有的還加入了楊梅、桃子,俗稱“冰楊梅”“冰桃子”。在民間,伏日還盛行吃蓮子湯,具有養(yǎng)神益脾祛除暑熱的功效。
古人的“開襠褲”
敖堃告訴記者,古人在夏天穿的衣服比較薄、透:“富人披絲綢、窮人穿麻衣”,衣物的材質(zhì)比現(xiàn)代人的棉和化纖制品都要涼爽。古人穿的紗袍、長褲,不僅能覆蓋皮膚,寬大的造型還非常通風。
據(jù)考證,魏晉前,男人也和現(xiàn)代人一樣愛打赤膊,女人們則喜歡穿“開襠褲”。這種“開襠褲”并不是單穿的,原來,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連體的一種服裝),里面則多穿脛衣,脛衣可看作是褲子的雛形,但它只有褲管,沒有褲襠,由于這樣的著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過河,否則古人不會輕易提起下裳。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半臂裝可以看作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衛(wèi)。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
古代納涼“神器”
每到三伏天,古人要喝苦茶、涼茶、綠豆湯來解暑,現(xiàn)代解暑飲料王老吉,其中的成分就是清代的配方。
夏天蒼蠅蚊子比較多,古人在焚香中加上菖蒲、野菊等具有濃郁芳香氣味的植物或藥材來熏蚊蠅。
在炎熱的夏天,扇扇子也是很好的消暑方法。扇子素有“搖友”“涼友”的雅稱,在古代不僅是一種用以生風取涼的工具,還是一種藝術(shù)品——古人在這個小天地中題詩作畫。
敖堃告訴記者,據(jù)《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xiàn)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稱之為“翟扇”。但此時的扇子并不是用來拂涼驅(qū)暑的,而是用來遮陽擋風的,插在車上也是一種儀仗。漢代出現(xiàn)了用絹制成的團扇,又稱羅扇、紈扇。團扇多為“圓如滿月”的樣式,但也有梅花形、方圓形等款式。至唐代,繪畫作書的團扇已經(jīng)相當流行。扇面往往裝飾精美,有名家山水書法作品。
除了扇子,古人度夏神器還有形態(tài)各異的瓷枕和象牙席。
瓷枕內(nèi)部中空,下端有孔可以透氣,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層釉面,冰涼剔透,正是夏季清涼的佳品。據(jù)稱,瓷枕最早出現(xiàn)于隋代。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的詞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這也印證了瓷枕是夏季納涼的寢具。到了明清時期,枕頭又有了其他的材質(zhì),瓷枕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最好的床席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宮廷貴族使用的是以象牙織成的席——象牙席,夏天躺在上面,想象一下就覺得清涼。今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中還存有7卷象牙席。
如今故宮中還有原始狀態(tài)的冰箱,用天然冰來取得降溫效果;也有手動的風扇,通過手拉轉(zhuǎn)動來起到吹風的作用。
責編: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