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書館發(fā)現(xiàn)一本有趣的書,Who's bigger——Where historical figures really rank(2014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可以譯作:《誰更偉大/厲害——歷史人物的真實排行榜》。該書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對歷史人物進行了排位,當然書中也對比了別的排行榜。本人只關注其中的科學家,所以先列出總排行榜中前100位的科學家:
總排行 科學家
12 達爾文
19 愛因斯坦
21 牛頓
31 林奈
35 富蘭克林(政治家+科學家)
49 伽利略
74 哥白尼
81 培根(半個科學家吧)
93 特斯拉(發(fā)明家)
<按:歷史人物總排行前5位分別是:耶穌、拿破侖、默罕默德、莎士比亞、林肯>
至于該排行榜是如何用定量方法統(tǒng)計出來的,一兩句說不清楚,本人今天剛借到(近400頁的篇幅),瀏覽了下,大概就是按照兩個統(tǒng)計指標:一個是gravitas得分,大概就是實際貢獻得分;另一個是celebrity得分,大概就是聲譽得分。至于這兩項得分如何算,書中有詳細說明,此處略去。
在該書第10章,專門談了“科學與技術(shù)”,其中一幅圖顯示了近200年來科學學科門類比例的變化,挺有趣,分享如下,可以清楚的看到“自然哲學”自20世紀以來基本消失,數(shù)、理、化、天、地、生的演進情況。
在這一章,還給出了科學家排行榜中前15位的詳細得分比例。C/G即“聲望得分/貢獻得分”,比如第一位達爾文,他的C/G大致為3/1;而愛因斯坦的聲望得分與貢獻得分大致相等(其實他們統(tǒng)計中有詳細得分情況,此表未顯示),后面的Sci100是另一個排行榜(與該書無關,列有100位最知名的科學家),比如達爾文在Sci100中列第4位。
注意,上表把弗洛伊德也算作了科學家。此章還有專門對諾貝爾物理、化學、醫(yī)學、經(jīng)濟學獎的排名,數(shù)學家的排名前10位分別是:笛卡爾、萊布尼茨、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歐幾里得、帕斯卡、歐拉、高斯、巴比奇、泰勒斯(很奇怪,牛頓怎么沒進前10名?數(shù)學家E.T.Bell說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三位數(shù)學家是牛頓、高斯、阿基米德?磥碇灰信判邪,就有爭議)。
注:本文摘選自史曉雷的科學網(wǎng)博客。
責編: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