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恐龍沒有滅絕,會怎么樣呢?

如果運氣好一點

 
陽光明媚的一天,街上熙熙攘攘,巨大的陰影落了下來,人們頓時覺得涼快了許多。抬頭一看,一群體型肥碩的鳥腳龍正在城市上空盤旋,它們扇動著10多米寬的翅膀,遮住了大片陽光。不過,人們并沒有感到驚慌,因為每當天氣不錯的時候,野生的恐龍總會來城里逛一逛。善于飛翔的鳥腳龍喜歡俯瞰城市的美景,貪吃的霸王龍會到市場求購上好的食材,聰明的傷齒龍更加智能,它們常常給演唱會捧場,偶爾還去聽聽中學老師的語文課。當然,經(jīng)過6500萬年的進化之后,恐龍家族中還誕生了一批新的“精英分子”,它們走進人群,成為寵物、家禽或者模特,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光彩。于是,在社交媒體中,人們一邊欣賞著美女們所曬的“恐龍照”,一邊感嘆:世上若沒有恐龍,生活將變得多么孤單乏味……
 
歡迎來到恐龍與人類共存的世界,雖然這個世界只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但它其實差一點就實現(xiàn)了。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一顆直徑15千米的小行星撞進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幾萬顆原子彈的能量在頃刻間釋放出來,并引發(fā)地球出現(xiàn)輻射、地震、海嘯、塵暴等連鎖反應,恐龍時代就此終結。不過,科學家推測,假如小行星提早或者推遲幾分鐘來到地球的話,它就會落到太平洋或大西洋的深處。這種情況下,海洋將會吸收大部分能量,并限制含硫顆粒的擴散,地球就不會成為令人窒息的煉獄?紤]到在小行星撞擊之前,恐龍已經(jīng)在地球上生存了近1.6億年,其間也不乏嚴重的自然災難,而恐龍每次都可渡過難關,并未面臨過生存危機。所以,科學家普遍認為,如果沒有那顆“瘋狂的石頭”,恐龍可能會世代繁衍、延續(xù)至今。
 
繁榮的叢林時代
 
如果恐龍存活下來,它們將會如何進化呢?科學家首先將目光投向最后的恐龍時代——白堊紀,試圖從中找出恐龍進化趨勢的端倪。
 
與之前的侏羅紀相似,白堊紀的氣候溫暖而濕潤。此時,生命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進化發(fā)生了,被子植物(也叫開花植物)開始興起,逐漸代替了侏羅紀時期的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這對恐龍的生存方式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科學家認為,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的恐龍之所以體型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的裸子植物營養(yǎng)水平較低,劍龍和較大的蜥腳類恐龍需要讓植物在身體里停留的時間更久,從而更充分地消化它們,所以長出了龐大的腸道空間。但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有營養(yǎng),后來的食草恐龍基本上會以被子植物做為主要食物來源,它們沒有必要長那么大,相應的,肉食性恐龍同樣沒必要長那么大了。在食物鏈上,體型較小的新型恐龍搶占了大型恐龍的食物來源,而前者的繁殖速度同樣也勝過了后者。所以在白堊紀后期,劍龍、臃腫的暴龍和較大的蜥腳類恐龍已經(jīng)趨于滅絕了,取而代之的是角龍、鳥腳龍以及矮小的蜥腳類恐龍。
 
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后,如果恐龍們幸運地躲過這一劫,它們將在5500萬年前迎來“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時期”。這時,地球的平均溫度要比現(xiàn)在高8℃,很多地方覆蓋著熱帶雨林。在這樣一個溫室般植被繁茂的世界里,被子植物的營養(yǎng)更加豐富,恐龍將與哺乳動物和鳥類一樣,進化出以果實、花蜜為主的飲食結構,它們可以幫助植物散播種子、傳遞花粉,與其他生物形成穩(wěn)定的共生關系。
 
這時,恐龍很可能進一步變小,而且也許會進化出新的身形。比如,許多蜥腳類恐龍可能會變得和長頸鹿相像,長出細長的脖子,以便夠得著果實;又比如,一些弱小的恐龍為了躲避捕食者,被迫在叢林中開發(fā)出打洞的技巧,它們或許會進化出類似嚙齒類動物的體態(tài)。
 
另外,科學家還設想了一種非常嗜糖的“樹棲恐龍”,為了方便攀爬樹木,“樹棲恐龍”長有強健的四肢和靈活的尾巴,看上去很像猴子。正如樹棲的靈長類動物進化出人類一樣,科學家期望“樹棲恐龍”有一天也能夠來到地面、兩足行走、解放雙手、制造工具、開拓文明。這聽上去非常像人類的進化史,但根據(jù)趨同進化的原理,“樹棲恐龍”確實有可能進化成智能的“龍人”。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會怎么樣呢?
占領新的領地
 
在3400萬年前的漸新世初期,地球環(huán)境又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由于地質運動,南美洲和南極洲分離,地球出現(xiàn)了環(huán)南極洋流以及南極冰蓋,這導致氣候變得越來越?jīng)鏊稍。濃密的熱帶雨林逐漸退化,動物們不得不暴露在廣袤空曠的草原中。這時,奔跑快速的草食類哺乳類動物越來越常見,而捕獵它們的肉食哺乳動物也變得豐富多樣起來。
 
不過,與哺乳動物們相比,恐龍們在草原上更具先天優(yōu)勢。白堊紀最晚出現(xiàn)的三角龍早已證明自己是行動快速的奔跑高手,憑借堅硬的頭盾和犄角,它們在草原上的生存能力將不亞于犀牛;食草的鴨嘴龍有兩千多顆牙齒,而馬只有40顆,前者可以更加輕松地咀嚼青草,獲得更多的營養(yǎng);霸王龍是最粗壯的食肉者,它的咬合力最高可達12萬牛頓,論及殘暴兇猛,地球上恐怕沒有誰是它的對手。另外,恐龍們的視力普遍勝過哺乳動物,它們對顏色的觀察力更強,發(fā)現(xiàn)危險的能力更強。當然,為了更好地適應草原生活,恐龍們仍然會繼續(xù)進化。比如,馬和牛的嘴很平,這有助于啃食靠近地面的較硬的植被,所以鴨嘴龍和蜥腳類恐龍也可能進化出平嘴,鴨嘴龍的脖子也可能會變短,以輔助啃食腳邊的青草。又比如,為了適應雨季旱季之間的長途遷徙,恐龍們也會像馬和牛那樣進化出蹄子,它們的下肢也會進一步加強。
 
除了草原,海洋和天空也是恐龍們將要開拓的全新領地?茖W家發(fā)現(xiàn),白堊紀末期的棘龍會涉足河口和河流環(huán)境,同時期的甲龍的化石常常出現(xiàn)在海洋的沉積物里,這表明它們曾經(jīng)生活在海岸線上。棘龍或甲龍是否會沿著哺乳類鯨魚的路線,進化出在海洋中生存的能力?或者,它們也像恐龍近親——滄龍、魚龍和蛇頸龍一樣會在海洋里產(chǎn)下幼崽,然后成為海洋中的霸主?考慮到它們如果生存到今天,仍有6500萬年的進化時間,科學家很難全盤否定這種可能性。
 
至于天空,在白堊紀末期,鳥類已經(jīng)種類繁多,恐龍的近親——翼龍的多樣性正在下降,而恐龍則依舊飛不起來。不過,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許多長有羽毛的盜龍、馳龍,它們具有翅膀,其體型也接近鳥類,是潛在的飛行者。比如中國的楊氏長羽盜龍,其骨骼是中空的,它的尾羽很長、翅膀很寬、體重相對很輕,其實非常有利于飛行起降。所以,科學家推測,如果恐龍存活下來,天空中飛行的恐龍的多樣性或許不會少于現(xiàn)代鳥類。
 
當然,無論恐龍在世界各地搶占了多少地盤,它們想要延續(xù)到現(xiàn)代,它們也必須和哺乳動物、鳥類一樣應對過去數(shù)百萬年里的多次冰河時代。但科學家發(fā)現(xiàn),白堊紀曾有恐龍在北極圈內生活,許多暴龍、角龍、甲龍和鴨嘴龍都是毛茸茸的,如果從頭到腳覆蓋著厚實的毛皮,適應寒冷對于恐龍們來說其實并不困難。

責編:微科普

分享到:

>相關科普知識

日本女v片一区二区,公侵犯人妻一区二区,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2区,91久国产成人在线观. www.sucai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