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連科學家都會信的謠言

 有些錯誤觀念生命力異常頑強。

五個連科學家都會信的謠言 看你上當沒

1997年,韓國西南部的醫(yī)生開始為民眾提供甲狀腺癌的早期超聲波篩查。有關這項計劃的新聞迅速擴散開來,不久之后,當?shù)氐钠渌t(yī)生也開始提供這種服務。最后,在韓國政府的癌癥篩查倡議下,這種篩查服務在韓國全國普及開來。數(shù)十萬韓國民眾接受了甲狀腺癌篩查檢測,每次檢測大約會花費30到50美元。

韓國全國的甲狀腺癌檢出率因此劇烈攀升,從1999年的每十萬人五例躍升至2011年的每十萬人七十例。這些被檢出患有甲狀腺癌的人,有三分之二選擇將甲狀腺切除并終身服藥。實際上,這兩種療法都有風險。

人們或許曾希望這個昂貴且涉及面甚廣的公共衛(wèi)生項目能夠拯救生命,但甲狀腺癌篩查卻沒能做到這點。甲狀腺癌目前成為了韓國最常被檢出的癌癥,但是它的致死率并未發(fā)生變化,依舊保持在每十萬人一例的水平。即使一些韓國醫(yī)生已經意識到了這點,并于2014年呼吁廢止甲狀腺癌篩查,但是韓國甲狀腺聯(lián)合會(Korean Thyroid Association,一個由內分泌專家和甲狀腺外科醫(yī)生組成的行業(yè)組織)依舊認為,接受這項癌癥篩查和隨后的治療是國民的基本人權。

韓國,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人堅信,任何癌癥的早期檢出都能挽救生命。

人們對于癌癥篩查的盲目追崇凸顯了一個事實:即便在科學證據(jù)已經將某些觀念證偽的情況下,人們(包括科學家自己)依然會頑固地堅持這些與人體生理和行為有關的想法。“科學家認為自己十分客觀,不會輕易相信民間傳聞。”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Kavli大腦與思維研究所(Kavli Institute for Brain and Mind)負責人Nicholas Spitzer表示。但實際上怎么樣呢?事實上,科學家也迷信。

這些謠言常常發(fā)源于一個事實(例如癌癥的早期篩查的確能拯救一些癌癥患者),并且會因為人類的欲望和焦慮(比如怕死的心態(tài))愈演愈烈。但是,這些謠言有時會對人造成傷害,比如會迫使人們追捧不必要的療法,或是花冤枉錢在不可靠的產品上。這些謠言也會讓研究誤入歧途,或者扼殺本來大有前途的研究,讓科學家分心,或者讓研究經費過于集中在一些領域。想破除這些謠言,并非易事。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神經科學與教育學學者Paul Howard-Jones認為,科學家應該努力辟謠,他們也有防止新謠言產生的義務。“我們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理解這些謠言最初是如何產生的,明白為什么它們會這么流行和頑固。”

一些危險的謠言十分吸引媒體,比如 “疫苗會導致自閉癥”、“艾滋病毒不會導致艾滋病”等等。但與此同時,還有許多將我們的環(huán)繞的謠言會危害人類、吞噬財富、把科學的水攪渾,或者讓科學家心煩意亂。在此,《自然》(Nature)雜志回顧了五條“不死”的科學謠言,探索了它們的源頭以及造成的影響。

 

謠言1:癌癥篩查對任何潛在的癌癥患者都有好處

對具有些癌癥風險(如肺癌、子宮頸癌以及結腸癌)的特定人群來說,定期的癌癥篩查可能是有益的。但并非所有的癌癥篩查都同樣有好處。然而,一些患者和臨床醫(yī)師還是在激烈地維護那些無益的癌癥篩查。

人們對“癌癥早期篩查能夠救命”的信仰始于20世紀早期。那時的醫(yī)生意識到,如果在癥狀出現(xiàn)前就鑒定出腫瘤并進行治療的話,會取得最好的預后。但此后的邏輯變跳躍了:人們開始認為,腫瘤發(fā)現(xiàn)得越早,患者存活的幾率就越高。“我們還是母親的膝下頑童時,大人就告訴我們:對付癌癥最好的方式就是早發(fā)現(xiàn)、早切除。”美國癌癥協(xié)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首席醫(yī)療官Otis Brawley表示。

但是,針對甲狀腺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大型隨機試驗的證據(jù)表明,早期篩查的效果并不如宣傳中那樣好。比如,一項對涉及341 342名受試者的5個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科克倫評論(Cochrane review)發(fā)現(xiàn),癌癥篩查并不能顯著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1)。

“人們似乎在臆想,只要能‘提前’篩查出癌癥,就是件好事,但事實并非如此。”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Anthony Miller表示。Miller是加拿大全國乳腺篩查研究(Canadian National Breast Screening Study)的帶頭人,這是一項長達25年、對89 835名年齡在40至59歲間的中年女性進行的研究(2)。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每年進行的乳房X線照片并不會減少乳腺癌的致死率。這是因為,不管是否被篩查出來并進行治療,一些腫瘤最終還是會導致死亡。同時,侵入性的早期篩查有許多負面效果。許多癌癥的發(fā)展十分緩慢,本身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所以,許多人因為篩查接受了原本不必要的甲狀腺、乳腺以及前列腺切除手術。在群體水平上,早期篩查的好處(治病救人)并不能抵消它帶來的風險(死亡或者不必要的治療對生活帶來的困擾)。

話雖如此,那些被檢測出早期癌癥并且進行了切除手術的人還是感到自己得救了,這些個人體驗會助長謠言的態(tài)勢。癌癥學家也會定期地爭論,哪一年齡段的患者、具有其他哪些風險因素的人會因為有規(guī)律的篩查而獲得益。

Brawley表示,過于關注目前的篩查測試會損害癌癥研究。“在乳腺癌領域,我們花了許多時間討論到底該在40歲還是50歲開始癌癥篩查,卻忽略了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篩查測試的事實。”比如,我們需要一種能夠檢測出正在快速發(fā)展而非緩慢發(fā)展的腫瘤的測試。斯坦福預防研究中心(Stanford 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的流行病學家John Ioannidis表示,現(xiàn)有的診斷技術必須經過嚴格的測試,才能證明它們真的能夠救命。今年,Ioannidis報告稱,針對19大主要疾病的篩查測試中,只有非常有限的一部分夠減少死亡率。

轉變人們的行為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達特茅斯健康政策和臨床實踐研究所(Dartmouth Institute for Health Policy and Clinical Practice)的Gilbert Welch表示,許多人寧可每年做一次快速篩查,也不聽醫(yī)生給出的“健康飲食、多運動”的勸告。“癌癥篩查對醫(yī)生和病人來說已變成一種保健方式,但實際,他們患上癌癥的風險并沒有發(fā)生絲毫變化。”

謠言2:抗氧化劑是好的,自由基是壞的

1945年12月,化學家Denham Harman的妻子建議他閱讀一篇發(fā)表在《女性家庭期刊》(Ladies' Home Journal)上的叫做《明天你會變得更年輕》(“Tomorrow You May Be Younger”)的文章。這篇文章燃起了Harman對衰老研究的興趣。幾年后,作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副研究員的Harman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他提出,衰老是由自由基造成的。自由基是新陳代謝的副產物,是活性分子,能導致細胞損傷。

科學家開始支持這種衰老的自由基理論,以及這個理論的推論:抗氧化劑(能夠中和自由基的分子)對人體健康有益。20世紀90年代,許多人都在服用抗氧化劑保健品,如維他命C和β胡蘿卜素。這是“少數(shù)幾個被大眾所接受的科學理論(重力、相對論以及自由基導致衰老)之一。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服用抗氧化劑。”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生物學家Siegfried Hekimi表示。

但在21世紀的頭幾年,那些想要證明這個理論的科學家卻得到了令他們困惑的實驗結果:經過基因改造、能夠產生過量自由基的大鼠的壽命與一般大鼠沒有差別(4);而那些經過基因改造、能夠產生過量抗氧化劑的大鼠壽命也并不比一般大鼠長(5)。一大波陰性數(shù)據(jù)就此來襲,而這些數(shù)據(jù)一開始很難發(fā)表。自由基理論“就像一種我們拼命想殺死的生物。我們一直向它開槍,但是它就是死不了。”倫敦大學學院的David Gems表示。他自2003年起就開始發(fā)表自己的陰性數(shù)據(jù)(6)。那時候,一個對人類受試者進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抗氧化劑保健品會抑制運動產生的促健康效應(7),而另一項研究則發(fā)現(xiàn),抗氧化劑保健品和更高的死亡率有關。

但是,這些研究結果并沒有阻擋全球抗氧化劑市場的擴張。從食品飲料到家畜飼料添加劑,這個市場頗為龐大。據(jù)估計,該市場的估值將從2013年的21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31億美元。“這就像一場嘈雜的狂歡。”Gems表示,“氧化和衰老之間存在聯(lián)系的觀念一直在人的頭腦中揮之不去,這是因為人們能從中賺錢。”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衰老領域的研究人員都認為,自由基確實能夠引起細胞損傷,但是這似乎是人體應對壓力的一種正常反應。然而,這個命題最終還是浪費了許多時間和資源。瑞士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大學的代謝研究員Michael Ristow表示,這一觀念也阻止了一些表明自由基有益健康的研究的發(fā)表。“大量反對‘自由基導致衰老’的證據(jù)被束之高閣,人們無法將它們發(fā)表出來,”他表示,“這仍然是個大問題。”

也有研究人員在質疑這背后的那個更宏觀的假設,即任何分子損傷都會導致衰老。“自由基導致衰老的理論會不會消停,還是個未知數(shù)。”Gems表示。他認為,問題在于“人們不知道(沒了這個理論后)應該怎么辦。”

 

謠言3:人類的大腦特別大

擁有超凡認知能力的人類大腦,常被認為是大腦演化到極致的表現(xiàn)。這種觀點的支配性地位,來源于人類大腦相對于身體的巨大體積,以及它所包含的神經元和起給養(yǎng)作用的膠質細胞的密度。

然而,以上的觀點全都是錯的。“我們選擇性地挑選對人類有利的證據(jù),把我們置于萬物的頂點。”埃默里大學的神經科學家Lori Marino表示。人類大腦的體積是同等體型的動物的七倍。但是大鼠和海豚大腦和身體的比例與人類類似,一些鳥的大腦與身體的比例甚至更高。

“人腦也服從比例規(guī)則。我們有一個按比例擴增了的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生物人類學家Chet Sherwood表示。對于人類大腦所含神經元數(shù)量的計算也是夸大的:科學報告、綜述和教科書常說人腦有有1千億個神經元,但更加精確的計算表明,這個數(shù)更字接近860億。這聽上去像是個四舍五入的問題,但是140億神經元差不多等于兩個獼猴的大腦了。

人類的大腦還在其他方面與其他靈長類的不同:智人演化出較大的大腦皮層——涉及思維和語言的腦結構——并在大腦其他部分產生了獨特的神經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Sherwood談道,這個謠言——我們的大腦因為含有數(shù)量驚人的神經元所以獨特——對神經科學非常不利,因為研究者可能因此忽視對不同物種的大腦間其他差別的研究。他指的是能量代謝、腦細胞發(fā)育速率和神經細胞的遠程連接。“人類大腦在其他地方也有許多個體間的差別,它們都與神經元總量相對無關。”他說。

這個領域已經開始探索這些課題。如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的人類連接組計劃(Human Connectome Project),瑞士聯(lián)邦技術研究所的藍腦計劃(Blue Brain Project)正在通過神經元的連接方式,而非大腦的尺寸來研究腦功能。

謠言4:當一個人用他(她)喜歡的風格學習時,會學得更好

一些人將人類的其他奇異特質,歸因于他們那大得不是那么夸張的大腦。這其中一個謠言就是:當用一個人用她(她)喜歡的學習風格學習時,他(她)學得更好。比如一個喜歡通過對話學習的人,在接受口頭指導的情況下學得最好;而一個喜歡通過視覺來學習的人,用圖表和圖像學得最有效。

這個謠言的核心包含兩條真理:許多人對于如何接受信息存在特定的偏好,以及有證據(jù)表明,當教師用多種感官模式來呈現(xiàn)信息時,他們的教育成果最好。如果碰巧學生有學習的欲望,而且想被特殊看待,那么謠言產生的條件就成熟了。

Howard-Jones表示,“學習風格有成為謠言的所有必要條件:以一條事實作為基礎,加上個體情緒化的偏向性,以及妄想。”但是,這就像糖果、成人電影以及電視一樣,“你喜歡的東西不一定對你有好處,或者壓根不適合你。”荷蘭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 of the Netherlands)的教育心理學家Paul Kirschner表示。

2008年,4個認知神經科學家對學習風格研究的科學證據(jù)進行了總結。他們發(fā)現(xiàn)只有少量的研究嚴格地證明了這個理論,而大多數(shù)這些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風格對學習并沒有什么好處。“教育領域內學習風格法的風靡與其證據(jù)和效用的缺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我看來,這令人震驚和不安。”一篇研究的作者這么寫道(9)。

但是,這一切并未阻止一個盈利產業(yè)不斷地炮制出大約71種所謂的學習風格書籍和測試?茖W家也助長了這個謠言的氣焰,在過去5年中他們在超過360篇論文中引用了學習風格的理論。“有一群科學家仍然堅守這個理論,特別是那些研發(fā)出問卷和量表來給人群分類的那些人。他們有非常強大的既得利益。”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的教育心理學家Richard Mayer如是說。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教育技巧方面的研究開始顯示出,的確有一些干預法能夠改善學習,包括讓學生為自己總結并解釋概念。除了那些有學習障礙的人以外,大多數(shù)人似乎都在有文字和圖形結合,而不是兩者單獨出現(xiàn)時學得最好。

但是,有關學習風格的謠言,讓這些有證據(jù)支持的學習理念難以進入課堂。當Howard-Jones號召教師們看清學習風格的謠言時,他們一般不喜歡他的建議。“他們看上去幻滅了。教師們將希望、時間和精力傾注在了這些理論上,”他說,“幻滅之后,他們對‘科學能支持學習和教育’的觀念失去了興趣。”

謠言5:人口正在呈指數(shù)級增長(我們完了)

Reverend Thomas Malthus在1798年提出的人口過剩理論,是這場恐慌的根源。Malthus預計,不受約束的、呈指數(shù)級人口增長將導致饑荒和貧窮。

洛克菲勒大學的人口研究員Joel Cohen表示,人口從未、現(xiàn)在也沒有出現(xiàn)過指數(shù)級增長,以后也不太可能。世界人口目前的增速是1965年前的一半,F(xiàn)在地球上預計有73億人,到2050年估計會增長到97億。然而,人們總是相信人口增長率總有一天會導致世界末日。比如,著名的物理學家Albert Bartlett從1969年起就開始就人口指數(shù)增長及其惡果進行了超過1 742次演講。

世界上的人有足夠的食物。根據(jù)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的估計,全球糧食產量增長率超過了人口增長率。世界上的谷物能夠為100到120億的人口提供足夠的卡路里。然而,饑荒和營養(yǎng)不良依然是全球問題。Cohen表示,這是因為大約55%的作物被用于喂養(yǎng)牲口、制造燃料或者其他材料,或者直接被浪費了。剩下的作物并沒有被平均分配,富人有許多,但是窮人只有一點點。同樣地,從全球范圍來看,水資源并不缺乏,但是12億人還是生活在水資源不足的地區(qū)。

“人口過剩并不是人口增長率過快的問題,而是貧窮的問題。”美國企業(yè)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一個美國右翼智庫)的人口統(tǒng)計學家Nicholas Eberstadt表示。他認為,社會科學家和生物學家各說各話,他們既不關注為什么貧窮沒有被根除,也不去思考如何能夠持續(xù)供養(yǎng)不斷增長的人口,只是不斷地在就人口過剩的定義和原因進行辯論。

Cohen補充道,“即使那些知道真相的人,也把人口過剩當成一個借口,讓人對現(xiàn)實問題視而不見”,他直指對富人有利的經濟系統(tǒng)。

與其他接受采訪的人一樣,Cohen對于擊破人口過剩以及其他無處不在的謠言信心不足。但是他認為,我們值得付出努力,阻止未來的謠言產生。許多謠言來自于某研究人員對他人的狹隘研究結論的過度引申,比如自由基。這個過度的引申會誘發(fā)無法根除的謠言。Spitzer表示,想要避免這些謠言,“我們就要確保推論是有事實根據(jù)的,不要進行沒有數(shù)據(jù)基礎的推論。”Howard-Jones認為,除此以外,還要關注科學界與大眾之間的溝通?茖W家需要更有效地傳遞觀點,避免給出進行簡單粗暴的信息。

其他謠言

《自然》對醫(yī)生和科學家進行了調查,讓他們報告那些最讓人懊惱的醫(yī)學謠言。以下舉了幾個例子:

接種疫苗會導致自閉癥

雖然接種疫苗存在一定風險,但是它與神經系統(tǒng)紊亂之間的關系已經被多次證偽了。

 

對乙酰氨基酚(泰諾等感冒藥的主要成分)的藥理作用很明晰

雖然撲熱息痛是常用藥,但它,以及其他一些常用藥物的作用原理依然不明朗。

大腦與免疫系統(tǒng)互相隔離

最近科學家發(fā)現(xiàn),大腦有自己的免疫細胞,以及一個與身體免疫系統(tǒng)相連的淋巴系統(tǒng)。

順勢療法有用

順勢療法沒有用。

謠言一旦成型就無法消亡了。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試圖擊破謠言的企圖只會讓謠言愈演愈烈。在一個實驗中,支持疫苗接種的信息讓家長更不希望給孩子接種疫苗。在另一個實驗中,糾正政治家的誤導人的主張反而增加了那些支持者的錯誤信念。“謠言是無法根除的。”Kirschner表示,“你越想要反對它們,它們就會變得更加頑固。”

 

 

責編:微科普網(wǎng)

分享到:

>相關科普知識

日本女v片一区二区,公侵犯人妻一区二区,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2区,91久国产成人在线观. www.sucaiw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