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鹿,雌鹿體重可達150多公斤,雄鹿較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鹿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度可達1.8米,由真皮骨化后,穿出皮膚而成,每年更換一次,舊角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馴鹿雖然溫順善良,卻并非人工馴養(yǎng)出來的。北美的馴鹿是純粹野生的;而分布于北歐,主要由拉普人管理的馴鹿則屬于大范圍圈養(yǎng)的。
|
人類活動改變了馴鹿的生存環(huán)境 |
馴鹿的冬毛十分濃密,長毛中空,充滿了空氣,不僅保暖,游泳時也增加了浮力。貼身的絨毛厚密而柔軟,就像是穿了一身雙層的皮襖。
|
馴鹿從雪下覓食 |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公里的大遷移,也是遇山翻山,逢水涉水,勇往直前,前仆后繼。但與旅鼠不同的是,馴鹿的遷移不是集體去自殺,而是一種充滿理性的長途旅行。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賴以越冬的亞北極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既定路線往北進發(fā)?偸怯纱坡勾蝾^,雄鹿緊隨其后,浩浩蕩蕩,長驅直入,日夜兼程,邊走邊吃,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長出新的薄薄的長毛。脫掉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天然的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平時它們總是勻速前進,秩序井然,只有當狼群或獵人追來的時候,才會來一陣猛跑,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因此,有人把馴鹿的遷移叫做“勝利大逃亡”。
|
人工馴養(yǎng)的馴鹿 |
對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來說,馴鹿是他們極其重要的物質來源,肉是上好的食品,跟牛肉的味道差不多,皮是縫制衣服、制作帳篷和皮船的重要材料,骨頭則可做成刀子、掛鉤、標槍尖和雪橇架等,還可以雕刻成工藝品。
責編:微科普